粗皮姬蛙(学名:Microhyla butleri)是姬蛙科、姬蛙属的
两栖动物。体略呈三角形,头小,吻端钝尖,鼻孔近吻端,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后端圆。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端均具小吸盘,其背面有小纵沟;指间无蹼;关节下瘤发达;内掌突较小,外掌突大。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眼;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端具吸盘,其背面均有明显的纵沟;趾间具微蹼;关节下瘤明显。背面皮肤粗糙,满布疣粒;背中线上的疣粒较细长;枕部有肤沟,向两侧斜达口角后绕至腹面,在咽喉部相连形成咽褶;股基部后方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动物学史
粗皮姬蛙是英国学者G. A. Boulenger于1900年根据采集自马来西亚的标本所命名,种名butleri是人名,所以粗皮姬蛙是依人名命名。
形态特征
体甚小,雄蛙体长22毫米,雌蛙体长23毫米左右。体略呈三角形;头小,宽大于长;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
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后端圆。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端均具小吸盘,其背面有小纵沟;指长顺序为3、4、2、1;指间无蹼,第二、第三指侧缘膜明显;关节下瘤发达;内掌突较小,外掌突大,其前半部一分为2。
后肢较粗壮,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略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端具吸盘,其背面均有明显的纵沟;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间具微蹼;关节下瘤明显;内、外蹠突均发达,靠近内蹠突处有一斜行的短附褶,蹠部外侧的蹠棱延伸到第五趾下面。
背面皮肤粗糙,满布疣粒;背中线上的疣粒较细长,大多排列成行,背两侧的较大而圆;四肢背面也有疣粒;枕部有肤沟,向两侧斜达口角后绕至腹面,在咽喉部相连形成咽褶;股基部后方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身体及四肢背面为灰色或灰棕色,背上许多疣粒上有红色小点。背部中央有镶黄边的黑酱色大花斑,此花斑起自上眼睑内侧,向后延伸至躯干中央汇成宽窄相间的主干;在背后端,主干向两侧分叉,形成“∧”形的深色花斑,斜向胯部,恰与后肢贴体时的股部背面黑酱色横纹相吻合;颞部肤沟色浅;从眼后沿体侧至胯部有3-4块黑斑,其中以肩上方的一个最大;四肢背面均有黑横纹。咽喉部有小黑点,雄蛙的尤为密集;腹部及四肢腹面白色。液浸标本斑纹清晰。
卵单粒或4-5粒粘成一小片,浮于水面。卵径1.0毫米左右,
动物极黑褐色,
植物极乳白色;外包卵胶膜2层。
第29-31期的蝌蚪全长平均23.7毫米,头体长9.2毫米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57.6%,体高,头部宽扁。生活时背面及尾肌部位草绿色,散有稀疏的绯红色星状斑;肛管两侧及尾鳍前段宽阔部位有密集的绯红色小点,而尾鳍末梢狭窄部位无色;咽喉部棕黄色,腹部透明。液浸标本色浅,绯红色斑为黑色。背正中两眼间有两条深色短纵纹,两纹在中间相距较宽,后端会合为一。一个后肢长3.0毫米的蝌蚪(第31期),全长27毫米,头体长10.5毫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倍;尾肌较弱,
尾鳍较宽,下尾鳍宽于上尾鳍,尾末梢突然变窄,成为细丝状。吻宽圆;早期蝌料无外鼻孔;眼位于头部两极侧;出水孔在肛前方的腹中线上,为宽而薄的肤褶所覆盖,肤褶后缘达肛管基部;肛管宽扁而长,延伸至下尾鳍的前段,约在尾长的1/6处才开口于体外;口位于吻前端略向下,唇齿、唇乳突和角质颌均无。
栖息环境
成蛙常栖息于海拔100-1300米靠山坡的水田、园圃及水沟、水坑边的土隙或草丛中。蝌蚪多在较大的水塘内。
生活习性
粗皮姬蛙白天匿居于土穴或石块下。在雨天的时候比较活跃,雄蛙发出“歪(wāi)!歪歪!”或“歪!歪!歪!歪!歪!”的鸣声,音调颇高,整齐而且有节奏,非常吵杂聒噪。主要捕食小型
鞘翅目、
膜翅目等昆虫。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柬埔寨、中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最北达四川的内江,如四川(宜宾、合江、叙永、古蔺、内江、岳池、遂宁、兴文、筠连、屏山)、重庆市(南川、秀山、重庆)、云南(景东、景洪、勐海、孟连、绿春、勐腊、江城、弥勒、河口)、贵州(印江、毕节、松桃、赤水、大方、金沙、正安、绥阳、江口、贵定、雷山、荔波)、湖北(利川)、浙江(杭州、龙泉)、江西(南部和中部、井冈山、瑞金等地)、湖南(宜章、城步、炎陵县、江永)、福建(顺昌、南平、德化、南靖、长汀、连城、上杭、永泰、建宁、诏安、漳州、龙岩)、台湾(中部地区嘉义等地)、广东(北部及西部、封开、信宜、惠东、广州等地)、香港、海南(崖县、瞻州、文昌、乐东尖峰岭、琼中五指山、东方、三亚、陵水吊罗山)、广西(凭祥、金秀大瑶山、龙州、隆林、南宁、藤县、容县、北流、上林、桂平、上思十万大山、浦北六万大山、大容山等)。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在5-6月,雌蛙产卵931粒左右。30小时左右孵出小蝌蚪;48天左右蝌蚪变成幼蛙。7月下旬曾见到即将伸出前肢的蝌蚪。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4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因在中国台湾的分布局限,栖地容易受破坏,所以曾被列为保育类,但在2008年因族群量稳定,降为一般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