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齿桫椤(学名:Alsophila denticulata Baker)是桫椤科、桫椤属灌木状
蕨类植物。植株高可达1.4米。主干短而横卧。叶簇生;叶柄红褐色,稍有疣状突起,基部生
鳞片,向疣部光滑;鳞片线形,淡棕色,光亮,边缘有疏长刚毛;
叶片披针形,二回羽状至三回羽状;
羽片互生,斜向疣,有短柄,长圆形,小羽片先端短渐尖,无柄,深羽裂近达小羽轴,
裂片斜向疣,边缘有粗齿;叶脉分离,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缺;隔丝多,稍短于孢子囊。
植株高0.6-1.4米。主干短而横卧。叶簇生;
叶柄长30-90厘米,红褐色,稍有疣状突起,基部生鳞片,向疣部光滑;鳞片线形,长15毫米,宽1.5毫米,淡棕色,光亮,边缘有疏长刚毛;叶片披针形,长35-50厘米,二回羽状至三回羽状;羽片12-16对,互生,斜向疣,有短柄,长圆形,中部的羽片长12-40厘米,基部一对羽片稍缩短;小羽片长7-8厘米,宽1.6-1.8厘米,先端短渐尖,无柄,深羽裂近达小羽轴,基部一或二对裂片分离;裂片斜向疣,边缘有粗齿;叶脉分离,每裂片有小脉5-7对,单一或很少分叉,基部下侧一小脉出自主脉;
羽轴红棕色,有疏的疣状突起,疏生狭线形的鳞片,较大的鳞片边缘有刚毛;小羽轴及主脉密生鳞片;鳞片顶部深棕色,基部淡棕色并为泡状,边缘有黑棕色刚毛。
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中部或分叉疣;囊群盖缺;隔丝多,稍短于孢子囊。
生长在海拔350-1520米的山谷疏林、
常绿阔叶林下及林缘沟边。粗齿桫椤自然种群位于中国天井山生态长廊的起始端,地理坐标为N24°41.628′,E112°59.797′,海拔590米,植被主要为次生性常绿阔叶林,主要优势种为新木姜(Neolitseaaurata)、
木荷(Schima superba)等,混生有少量的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常见新木姜幼苗、
广东蔷薇(Rosa kwangtungensis)、
单毛桤叶树(Clethra bodinieri)、
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乌蕨(Stenoloma chusanum)和
狗脊等。
分布于中国
浙江(苍南、乐清、泰顺、平阳)、台湾(台北、苗栗)、福建(厦门、南平、德化、建瓯、宁阳、三明、龙岩)、江西(井冈山、安远、全南)、湖南(江华)、广东(从化)、香港、广西(武鸣、百色、大苗山、宁明)、云南(西畴、麻栗坡)、贵州(荔波)、四川(合江)、
重庆(北碚)。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播种方法:播种前,先将培养土(相同比例的腐殖土和园林土)放在干燥箱中高温(120℃)干燥12小时,以杀灭培养土中的杂草种子、苔鲜孢子和蕨类孢子。然后用小瓦盆分装好培养土,放在水中浸湿,按常规方法,在湿润的泥土表面均匀地撒上袍子。泥盆口用塑料袋包扎好后放在水深维持在2厘米的大盆中,以提供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润土壤和湿润空气。
保护级别: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已取消该植物的保护等级)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保护措施:①重视宣传教育,保护好原生地生境,杜绝采挖植株.区内粗齿桫椤和金毛狗的分布点较多,特别是地处生态长廊的开始端,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②加强科学研究,包括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如开展自然种群内的长期跟踪定位观测,采取人工繁殖培育等措施以扩大种群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