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滑说
地震成因的假说
粘滑说是关于地震成因的一种假说。
简介
在地下较深的部位,断层两侧的岩石若要滑动必须克服强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盘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谁也动弹不了。但当应力积累到等于或大于摩擦力时,两盘岩石便发生突然滑动。通过突然滑动,能量释放出来,两盘又粘结不动,直到能量再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下一次突然滑动。实验证明,物体在高压下的破坏形式,是沿着断裂面粘结和滑动交替进行,断面发生断续的急跳滑动现象,经过多次应力降落,把积累的应变能释放出来,这种说法就叫粘滑说。
影响因素
影响断层活动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温度,温度低于500℃,断层两侧岩体易产生粘滑;温度高于500℃。则易产生蠕动和蠕变。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断层两侧岩石往往以粘滑为主;岩性柔软,则以蠕动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当然容易蠕动;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则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围压的大小也会影响断层的活动方式。如果断层两盘连续发生粘滑,便是地震频繁的时期。
实际上,同一活动断层在不同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间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动方式。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深度在4㎞以上为无震的稳定蠕动;4—12㎞则伴随有地震的粘滑运动;12㎞以下(由于高温)又以稳定的蠕动为主。因此,圣安德列斯断层带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过20㎞。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4 06:46
目录
概述
简介
影响因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