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锈病
植物病害
粟锈病是由粟单胞锈菌引起的、发生在粟的病害。在粟叶片和叶鞘上发生。
病原特征
粟锈病病原菌为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 Yoshino)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的锈菌,它的一生可产生5种孢子,在粟上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形成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侵染转主寄主破布木(Cordia dichotoma ),属紫草科,产生性孢子与锈孢子。
夏孢子为单胞,球形或椭圆形,略带黄褐色,大小为(22-34)微米×(18-26)微米,表面有细刺,柄无色,有发芽孔3-4个。冬孢子单胞,球形,阔卵状或长圆形、楔形,大部三角形,壁光滑,顶端稍厚具芽孔,圆或截状,基部圆或渐狭,黄褐色或褐色,大小为(20-30)微米×(16-24)微米,外孢子厚2-3微米,冬孢子柄长期存在,不易脱落,无色透明或半无色透明。
性子器是金黄色小斑点,微隆起,产生在破布木叶表面;在叶片下则产生锈子器,圆形,黄色或褐色,聚生,直径0.5-1.5厘米,密排,宽圆桶状,边缘白色,小齿状,周皮紧密连合,外壁6-8微米厚,表面有条纹,内壁4微米厚,表面有微疣。锈孢子扁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表面密生细疣,半透明,大小为(20-27)微米×(18-23)微米。
危害症状
粟锈病在粟叶片和叶鞘上发生。最初在叶片表面或背面散生长圆形红褐色隆起的斑点,以后周围表皮翻起,露出黄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主要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埋生圆形至长圆形灰黑色斑点,内部为黑色粉末(病原菌的冬孢子)。
侵染循环
在有转主寄主的地区,粟单胞锈菌可借锈孢子世代侵染粟和借冬孢子世代侵染破布木以完成其生活史;然而除印度之外,其它国家尚未报道过粟单胞锈菌的转主寄主。在亚热带和热带的国家,大田内几乎全年不断地有粟生长, 因此夏孢子能继续不断地侵染粟株,井越过冬季。在中国北方的粟产区内是否有转主寄主,还无人调查。中国已发现6种破布木,而这六种破布木能否起到粟单胞锈菌转主寄主的作用,有待调查研究。
夏孢子的越冬越夏,在中国沈阳初步试验结果,粟单胞锈菌夏孢子不能在田间病残株上或室外干燥地方越冬。在中国石家庄自然的条件下,随粟草及田间病残体经过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39.4℃,从头一年10月至次年8月粟锈病盛发期, 仍有致病力,因此认为在中国华北夏粟区的夏孢子可以越冬、越夏, 成为初侵来源, 但多数夏孢子已失去致病力。综上所述,即使少量夏孢子能在中国华北粟区越冬、越夏,成为初侵染来源之一,但也不排除夏孢子能自中国南方飞到北方和自高地飞到低地作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
夏孢子从气孔侵染粟叶片。当随气流传播的夏孢子落到粟叶片后,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有水滴、水膜或空气中湿度饱和,即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直接侵入气孔下空腔内,膨大;成一气孔下泡囊,再从其上产生许多侵染丝进入附近细胞内,形成吸胞吸取养料和水分。潜育期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年份7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温为23-34℃,潜育期5-7天,夏孢子至少可繁殖6-7代。
流行规律
品种抗性
品种的抗病或感病是决定粟锈病流行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夏粟区及部分春粟区粟锈病发生较重的地区是与推广感病品种分不开的。过去选育或引进的粟品种,多重视品种的农艺性状,而忽视了抗锈性,因此大多数推广品种粟锈病发生较重,一旦遇到流行年份则产量损失较大。
气候条件
在中国华北夏粟区及部分北方春粟区,常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气温一般在23-34℃,均适宜粟单胞锈菌夏孢子的萌发侵染,尤其在8月份的气温28-32℃最适合粟锈病的流行。由于在粟抽穗前后每年的气温波动不大,基本能满足诱发粟锈病所需的温度,故每年粟锈病发生程度的轻重,取决于当时降雨量与次数。凡是7-8月雨水较多的年,份,粟锈病发生普遍而严重;在气候干燥年份,一般粟锈病发生比较轻微。
栽培措拖
采取适当的栽培措施也可减轻粟锈病的危害。凡是栽培在低洼多湿田的粟比在高地干燥田的粟一般粟锈病较重。种植在坡地的粟除非气候阴湿,一般粟锈病发生轻。天气干燥,在地势高,干旱的地内,虽密植,粟锈病严重度增加并不明显,但在低洼比较潮;湿的田内,如密植粟,粟锈病发生会更严重。施用过量氮肥的田里粟锈病发生普遍, 反之,氮、磷、钾三要素配合适当地发病轻。
防治方法
防治粟锈病经济而有效的措施,就是选育和引用抗锈丰产品种。1979年,从粟品种资源5000多份材料抗锈性鉴定的结果,未发现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抗锈性差异是显著的。高度抗粟锈病的品种有十里香(兼抗粟纹枯病)、小架寒谷(兼抗粟纹枯病)、跑死马、黄粘谷、猴把掌及麦茬谷。以上品种可供作抗病育种的抗源材料。栽培品种中度抗病的有鲁谷2号、 晋谷16及豫谷2号。在选育抗锈品种的同时应考虑兼抗纹枯病的双抗品种。印度高抗品种有Tenai Co.5及中抗品种Tenai Co.1。
在中国华北要清除田间病残株,实行秋翻地,减少田间越冬菌源。栽培丰产早熟品种或适期早播,促使粟植株在粟锈病发生前或发生期抽穗,以避过粟锈病的盛发期,减轻为害的程度。要勤清除杂草,保持垄间、株间通风透光。留苗株数不宜太密,要因地制宜。施肥要避免氮肥过多,氮、磷、钾配合比例应适量,可减轻粟锈病的发生。
首先要掌握好病情。根据当地历年粟锈病将要发生的时期,经常检查平地感病品种是否已发生粟锈病,—旦发生,及时进行喷洒内吸杀菌剂。防治效果好的药剂有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及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的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0-12-06 19:02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