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道街道,隶属于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
武昌区西南部,东与
中南路街道相邻,南抵蛇山东北麓与
首义路街道接壤,西与
中华路街道相接,北与
积玉桥街道相毗邻,总面积1.8平方千米,全部为陆地。2011年末,粮道街道总人口5.85万人。
历史沿革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属江夏郡
武昌县粮道街道下辖地。
清光绪年间(1871年8月14日至1908年),属
江夏县新兴五铺。
民国时期,划为
武昌市第四区公所(雄楚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属武汉市武昌街道办事处第三公所。
1952年7月,成立粮道街道。
1959年8月,粮道街道与棋盘街道、民主路街道合并,改名为武昌公社曙光分社。
1961年5月,恢复粮道街道名称。
1980年,中华路街道析置粮道街道。
行政区划
2011年末,粮道街道下辖花园山、昙华林、胭脂路、戈甲营、省中医学院、小东门、棋盘街、中山桥、民主路、东龙10个社区,下设275个居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30日,粮道街道下辖8个社区:胭脂路社区、昙华林社区、戈甲营社区、花园山社区、民主路社区、小东门社区、中医社区、东龙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刹巷特1号。
地理环境
粮道街道,地处
武昌区西南部,东与
中南路街道相邻,南抵
蛇山东北麓与
首义路街道接壤,西与
中华路街道相接,北与
积玉桥街道相毗邻,总面积1.8平方千米,全部为陆地。
人口
2010年,粮道街道总人口有64704人。
2011年末,粮道街道总人口5.85万人,城镇化率100%;另有流动人口4225人。总人口中,男性28813人,占49.2%;女性29683人,占50.8%;18岁以下8119人,占13.9%;19—34岁15312人,占26.2%;35—59岁25104人,占42.9%;60岁以上9961人,占17%;以汉族为主,达5.84万人,占99.7%;有回、土家、满、蒙、维吾尔、苗6个少数民族,共170人,占0.3%。2011年,粮道街道人口出生率10.67‰,人口死人亡率10.7‰,人口自然增长率-0.0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500人。
经济
2011年,粮道街道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其中国税1.1亿元,地税0.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59万元,同比增长47%。
2011年末,粮道街道有商业网点1562个,职工18648人。2011年,粮道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5.2亿元,比2010年增长33.1%。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粮道街道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580人,专任教师55人;小学4所,在校生1600人,专任教师2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3532人,专任教师36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263人,专任教师132人;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3800人,专任教师1223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粮道街道有文化艺术团体16个,会员28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俱乐部1所,有文化站1个。粮道街道主要文化艺术团体有地方戏剧团、“春秋”京剧社、“沁园春”艺术团等。2011年末,粮道街道有体育场地6处;100%的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有群众健身广场1个,大型有体育场5个,总面积2.2万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80%;群众传统体育项目有木兰剑、木兰拳、太极拳、少儿龙灯、景颇族健身舞等。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粮道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其中
三级甲等医院1所,专科医院3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部队医院1所,卫生院1所;病床1860张;专业卫生人员255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43人。2011年,粮道街道有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35.6万人次,收住院病人2.2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粮道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1095户,人数2383人,支出638万元,比2010年增长2.5%,月人均223元,比2010年增长11.2%;城市医疗救助75人次,支出33.4万元,比2010年增长7.6%;困难户临时救助435户738人次,支出25.9万元。供养孤寡老人8人,支出4.8万元。优抚对象202人,支出4.7万元;社区主要服务设施有老年康复中心1个,老年社会福利院2个;有计生服务站12个,社区服务站12个,社区警务站12个。
交通
粮道街道主要交通干线有中山路。
历史文化
粮道街道因清康熙三年(1664年),粮道督署设在该地而得名。
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18日,粮道街道入选“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
2021年6月,粮道街道党工委被授予湖北省“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