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疾病名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具有特异性,其主要特征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可表现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滋养神经的血管广泛硬化、心脏的微血管病变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常常会导致视力障碍,最终导致失明
简介
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基底膜病变常与微循环异常相互影响,促使微血管病变的加重和发展。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心肌、神经组织及足趾。临床上常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为反映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病变机制
微血管病变形成的程序大致为:微循环功能性改变,内皮损伤,基膜增厚,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最后是微血栓形成和或微血管闭塞。
(1)微血管壁的病变:正常微血管壁以基底膜作为基础。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之与管腔分开。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一种较早表现。当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时,病变可以改善;反之,则加速基底膜增厚。当基底膜增厚严重时,受累的微细血管可部分或全部阻塞,引起组织缺氧,以致病变持续不断加重。如糖尿病性肾病的基底膜增厚引起弥漫性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或完全性玻璃样变,最终导致尿毒症。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会引起出血、增殖以至双目失明。
内皮细胞损伤在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中亦起重要作用。反复的内皮细胞死亡和再生可引起基底膜增厚,使血管口径缩小,内壁粗糙,弹性及收缩力减弱。这些改变可导致血流不畅、淤滞,以至阻断,使体内组织处于缺氧状态。
高血糖外,生长激素的增多也是一个引起基底膜增厚的重要因素。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基底膜增厚的过程中,纤维素的沉积也越趋明显,后者可能是促进一般性基底膜病变发展为明显小血管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
(2)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变化,也是重要的始动机制。在糖尿病的早期,无论在肾脏、视网膜或其它周身组织电一般均先有血流量增加和高灌注状态。这种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是最终导致微血管病变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分子蛋白质可经做血管外渗和沉积于管壁,而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则可逆转血流紊乱。例如,早期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糖,可逆转蛋白尿;反之,则引起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管壁闭塞,最终导致严重的总体循环损害。
(3)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血液粘度取决于血浆粘度、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数量及其物理性状。当糖代谢紊乱时,红细胞聚集性增强,释放氧的功能亦异常;血小板高粘附及抗凝血机制异常,使全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及淤滞,造成管腔狭窄和微循环障碍,均促进了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病变特征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由此使微血管形态发生扭曲、畸形、打结,加上细菌、内毒素等对微血管的直接损伤,所以有微血管瘤形成。与此同时,微血管壁粗糙、管道狭窄、弹性减弱、血管扩张,再加上其他代谢异常所致的血粘度升高、血流淤滞、血细胞发生聚集,微血管周围可出现明显渗出、出血或微血管壁脆性提高,所有这些都属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组成部分。
具体危害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是全身性的,故对机体易造成广泛的危害: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的表现有微血管瘤、棉絮状白斑、出血、硬性渗出、新生血管、纤维化、视网膜脱离,可使视力发生障碍,继而导致失明。  
(2)糖尿病性肾病:肾脏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弥漫性及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或完全性玻璃样改变,导致肾病,肾功能衰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3)滋养神经的血管广泛硬化:引起糖尿病性神经系统病变,如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等。  
(4)心脏的微血管病变:可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而诱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5)其他:糖尿病的微循环改变不仅反映在肾脏和视网膜的微血管床,也同样累及其他末梢微血管床,如四肢、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等。
治疗方法
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是指将功能和结构正常的干细胞经过诱导、纯化、处理当做“药物”回输入患者体内。在适当的环境下,干细胞如同“种子”一样在各种组织器官中生长、分化、增值为胰岛新细胞。干细胞形成的新体在功能上、架构上以及结构上不取代原有的组织器官。
干细胞植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体内后,能修复原来因受损而处于“休眠”期的胰岛β细胞,再生胰岛组织,使其重新产生胰岛β细胞。以达到让其自身正常分泌胰岛素,调节糖代谢,抑制血糖上升趋势,降低血糖指标。同时还能增加细胞内运糖蛋白的敏感性,促进胰岛受体与胰岛素的结合,降低胰岛素的抵抗作用,以此来治疗糖尿病。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效果明显,治疗后“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获得显著改善或消失,高血压、高血脂、肾脏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并发症也能获得改善和恢复。
注意事项
据临床观察,冬季是糖尿病病情加重和发生并发症较多的季节。因为寒冷刺激,糖尿病患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它可促使肝糖输出增多,肌肉对血中葡萄糖的摄取减少。同时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缺乏,失去与肾上腺素对抗的作用,必然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因此,为了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应注意以下6点:
注意控制饮食
糖尿病人本来就多食,尤其是在冬天,气温下降,出汗减少,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更旺,也是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有饥饿感者可增加副食如豆制品、乳类、肉类等,多吃些新鲜蔬菜,以满足机体需要。
注意情绪稳定
避免情绪波动,不可过度劳累。在情绪波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故病人要学会控制情绪。
注意防止感染
呼吸道、皮肤、尿路感染等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甚至成为危害生命的因素。故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洗澡,皮肤破损、疖肿毛囊炎等应及时治疗;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患有牙病及时治疗;积极治疗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以消除发生肺炎的隐患。
注意适当运动
运动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措施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强耐寒能力及抗病能力的措施,可根据年龄及健康状况,积极、适当地参加慢跑、散步、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健身锻炼,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对调节血糖、稳定情绪是十分有益的。 
注意忌酒戒烟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吸烟犹如雪上加霜。吸烟时,可引起人体血管痉挛,特别对心脑血管产生影响。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多少有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等病变。因此,吸烟可加重心脑血管的病变。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吸烟,如果有吸烟的习惯,最好戒烟。此外,饮酒不利于血脂控制,增加肝脏负担,长期饮酒容易引起脂肪肝肝硬化
注意血糖监测
进入冬季,人的食欲大增,为驱寒每天都吃不少油腻厚味食物,加上气候寒冷,户外活动明显减少,导致血糖升高。如果能经常监测血糖,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的调整。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检测要勤,病情较轻者可半个月检测1次,病情较重者可3-5天或每天检测1次,并经常与医生取得联系。
预防措施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从确诊糖尿病开始就应预防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尽可能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保护血管微循环要做到“防、修、促”3点:
“防”——抗氧化预防微循环老化、硬化  不同的抗氧化剂其作用途径及抗氧化能力各不相同。脂溶性的抗氧化剂可以保护细胞膜的脂相部分免受自由基进攻,而细胞水相部分或者血液等则由水溶性抗氧化剂发挥作用。抗氧化剂协同作用远大于其中的每一种抗氧化剂单独作用。抗氧化推荐组合:越橘提取物、绿茶粉、维生素C、B-胡萝卜素(维生素A)等。  
“修”——促进胶原蛋白生成,修复受损胶原,保持微血管弹性
“促”——加速营养物质交换保持生命活性,促进更新促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更新,促营养送入,促废物排出  保护微循环就是要做到抗氧化,修复受损的胶原蛋白,维持毛细血管的弹性,促营养送入、促废物排出。生命的本质是细胞利用营养素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交换越充分,细胞代谢活性越容易高,人体就越健康。牛磺酸等是加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安全催化组合。
在糖尿病的早期,病情控制不好时,会出现微血管改变,代谢异常得到纠正后即消失,呈可逆性。如病情长期控制不佳,则会引起不可逆的病变。现代中药复方丹参滴丸对微循环障碍具有多靶点改善作用,其中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可以清除过氧化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抗白蛋白渗出,抗血小板聚集,而三七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抗血小板聚集,抗白细胞黏附。
对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视网膜微循环,防止视力的下降和失明,并且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中发挥作用,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改善也有很好的效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6 23:29
目录
概述
简介
病变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