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粑粑
鲁甸回民传统地方小吃
糯米粑粑,黏软柔腻,香甜可口,是鲁甸回民的特色小吃。糯米粑粑的做法简单而又繁复,也就是会做的人轻而易举,不会做的人束手无策。
做法
它的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也是地方民族传统的食品工艺,它的流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过去除桃源坝子,方圆十里以外的人不会做也不会吃。所以,闻名到此的外地游客非见识和品尝糯米粑粑不可。其方法如下:
一、粉米成面
精选糯米淘洗去杂质,浸水24小时左右取出放在筛子里控水,并用湿沥帕覆盖,以防表层米粒失水干燥。24小时以后,用碓舂成米面(磨面机也可),再用细箩筛去其籽粒置于大簸箕放阴凉处晾干,储陶坛备用。
二、备料配馅
选上等苏子(油苏最好)淘洗干净去杂质,去瘪粒,晾干用小火炒熟舂细,选上等红糖舂细(白糖也可),取一份苏子兑三份糖搅拌均匀即成。为了丰富味道和口感,可以在馅料里添加上少量的蜂蜜、核桃仁粉、熟花生米粉、桔皮粉等。有的馅料用红豆米煮熟秧沙制作。
三、和面烧锅
视客人食量取面于盆,用开水慢慢冲于面里,边冲边用筷子搅拌,至干面达八成受水,洗净手插水充分揉和,使面团柔软滑润不粘手即成。这时洗净专用平底锅置三脚上,用干松毛火烧热,打上清油待用。
四、巧手成形
取比鸡蛋大的面团揉圆捏成窝凹,成外圆中空。取面团四分之一的馅置于中间,把开口处捏拢,去其封口的面结,再揉圆,取干面布手,以防手掌粘烂面团。然后,左右手掌交替把包馅的面团拍扁,拍圆到直径15厘米,厚薄5毫米左右,坯粑即成。此时是成形的关键,要掌握好手力,找准手型,把握好技巧,用好面布,这样做出来的粑粑形如满月,厚薄一样,馅瓤均匀到边,无破损不漏糖。
五、烙烤有方
加火烧辣锅底,把坯粑放在锅上反复烙烤,锅底火力要适中,火点要分散,粑粑才不会烙煳和造成白边而影响口感。视锅中粑粑呈微黄色晶莹的半透明状,加之腹中鼓气,证明粑粑已熟,馅瓤化开,可以出锅。
六、巧存待客
出锅的粑粑应及时放在垫好青松毛的小簸箕里,并随放随垫上松叶,这样,可以保温又能防止粑粑相互粘在一起,而且吃起来又有一股松叶的清香味。糯米粑粑的吃法也很讲究,如方法不对会笑话于人,方法得体,吃完会烫手,也不会漏馅。首先主人连同松叶双手敬给客人,客人也双手接过,然后左手五指散开微微上翘,掌心成凹,置粑粑于上,粑粑随手形成凹状,用右手捡掉松叶,再用拇指和二指掐粑粑上层的中间,粑粑随指力而破,冒出热气和糖汁,这样边掐边蘸糖品尝。吃完上层,手势微收,再从下层的边沿掐吃。这时如果主人又递上第二个,自己也有食量,可以接过按前面的方法放在第一个的下面,待品完第一个,再品第二个。
2006年在鲁甸县委、政府主办的樱桃文化旅游节盛会期间,糯米粑粑这道民间小吃,用于招待各地客人和朋友,受到高度的赞扬。在桃源乡拖姑村龙头山镇小寨乡等地经媒体大力的宣传,在游客中赢得很好的声誉。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糯米粑粑这道民间小吃会更享盛名,会走出鲁甸、走向各地,会成为部分群众的致富途径,给地方的发展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养成分
糯米粑粑主要成分是糯米加糖,糯米主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生产制作
食用指南
油炸,蒸制,水煮,烘烤,油煎
主要功效
糯米甘平,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由于烹饪方式不同,油炸的吃多了容易上火,适量食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2 22:43
目录
概述
做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