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非
原北京《国风日报》副刊编辑
索非生于1899年,安徽绩溪人。早年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活动,任无政府主义刊物《微明》半月刊主编,于1925年与真恒、健民、巴金、惠林、一波、剑波、抱朴等人发起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民众社”。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任副刊编辑,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索非应范寿康先生之邀去台北工作,后开办友信书房。
人物生平
索非本名周祺安,受过私塾教育的他,不愿安享祖业,又感于氏族间的不断恩怨,又笃信无政府主义,主张废姓,并以身作则废弃了自己的“周”姓,改名为索非,取“不索非何以求是”之意,并只身背井离乡,求学谋生。索非早年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活动,曾写过一系列文章。1927年,开明书店成立,索非开始长期在此任职。1929年冬天,索非和夫人姚鞠馨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上海,他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鞠躬”。鞠字取自妻子姚鞠馨,他说:“我们这家人,都不必沿用祖姓了。为的是让我们的后代都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我们这个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索非给第二个孩子取名“沉沦”(后改名为沈沦),因当时国难当头,祖国在沉沦。儿子鞠躬成为我国神经科学研究的先驱、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儿沈沦成为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名导演。知道索非的人恐怕不多了,一些现代文学辞典,大多没有收录他的生平事迹。
上世纪80年代,叶永烈先生编《中国科学小品选》(三卷本)时,收入了索非的文章,并通过他在上海的儿女写了一篇《我的父亲索非》的文章,收入书中。巴金得知此事,为《我的父亲索非》一文题字,使《中国科学小品选》增色不少。1992年3月16日,巴金在致世界语诗人石成泰的信中,再次提到索非。并对他的生平事迹作了简单的介绍。
巴金与索非有着深厚的友谊,可以从这两件事略觑一斑:
其一,1927年巴金在法国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把手稿寄给了在上海的索非。索非把书稿转给了叶圣陶,使《灭亡》得以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连载。
其二,1928年末,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与索非同住,索非住楼上,巴金住楼下,达三年之久。
在《巴金文集》中,收入4封巴金写给索非的信。
索非还是一个医生,一个没有经过正规学校但考试合格、合法的医生。他学医靠的是自学和毅力。抗日战争期间,索非在上海四马路欧洲大药房楼上有一个小诊所,在开明书店工作之余,通常是利用午休的时间,他到那里去看病人。这样的诊所,稍有点积蓄的人当然是不会上门的,来找索非看病的都是一些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索非看病不是为了营利,实际上无利可营,他常常免费给一些劳苦的病人看病,甚至赠送一些药品给他们。他的学医、行医是为了他的信念。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在1946年索非应范寿康先生(1896.1.6-1983.2.27)之邀去台北工作。范寿康是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当时担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范寿康知道索非熟悉文化、出版,聘请索非担任台北的开明书店、台湾书店负责人。索非和夫人姚鞠馨、子女一起去了台湾。鞠躬原本要报考台北医学院,满额,回上海,后来报考湘雅医学院。夫人姚鞠馨和女儿沈沦也因局势动荡而回上海。索非手头工作未做完,暂留台北。不料1949年之后海峡阻断,索非孤身在台北,无法返回上海,便以开办友信书房维持生计,始终未能回到大陆。1988年11月9日,索非以89岁高龄逝世于台北。
参考资料
巴金的早年密友索非.中国作家网.2017\u5e7403\u670830\u65e508:2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12:3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