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无茎
草本植物,叶基生,圆心形或卵状圆心形,叶背面常带紫色,沿叶脉被粗毛;花粉红色,数朵;同株单性花,即同一植株上雄花和雌花单独开放;雄花红色,雄蕊多数;雌花外向扭曲呈环状。萌果下垂,大的翅近舌状;花期、果期5-8月开始。翻开叶背,可见其紫红色,因此得名“紫背天葵”。
植物学史
紫背天葵因翻开其叶背,可见其紫红色,因此得名“紫背天葵”。
形态特征
紫背天葵是多年生无茎草本植物。花期5月,果期6月开始。
根:紫背天葵根状茎球状,直径7-8毫米,具多数纤维状之根。
叶:紫背天葵叶均基生,具长柄;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长6-13厘米,宽4.8-8.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状急尖,基部略偏斜,心形至深心形,边缘有大小不等三角形重锯齿,有时呈缺刻状,齿尖有长可达0.8毫米的芒,上面散生短毛,下面淡绿色,沿脉被毛,但沿主脉的毛较长,常有不明显白色小斑点,掌状7(-8)条脉,叶柄长4-11.5厘米,被卷曲长毛;托叶小,卵状披针形,长5-7毫米,宽2-4毫米,先端急尖,顶端带刺芒,边撕裂状。
花:紫背天葵花葶高6-18厘米,无毛;花粉红色,数朵,2-3回二歧聚伞状花序,首次分枝长2.5-4厘米,二次分枝长7-13毫米,通常均无毛或近于无毛;下部苞片早落,小苞片膜质,长圆形,长3-4毫米,宽1.5-2.5毫米,先端钝或急尖,无毛;雄花:花梗长1.5-2厘米,无毛;花被片4,红色,外面2枚宽卵形,长11-13毫米,宽9-10毫米,先端钝至圆,外面无毛,内面2枚倒卵长圆形,长11-12.5毫米,宽4-5毫米,先端圆,基部楔形;雄蕊多数,花丝长1-1.3毫米,花药长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长约1毫米,先端微凹或钝;雌花:花梗长1-1.5厘米,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宽卵形至近圆形,长6-11毫米,近等宽,内面的倒卵形,长6.5-9.2毫米,宽3-4.2毫米,基部楔形,子房长圆形,长5-6毫米,直径3-4毫米,无毛,3室,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花柱3,长2.8-3毫米,近离生或1/2,无毛,柱头增厚,外向扭曲呈环状。
果:紫背天葵蒴果下垂,果梗长约1.5-2毫米,无毛,轮廓倒卵长圆形,长约1.1毫米,直径7-8毫米,无毛,具有不等3翅,大的翅近舌状,长1.1-1.4厘米,宽约1厘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弧形,其余2翅窄,长约3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斜;种子极多数,小,淡褐色,光滑。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紫背天葵抗逆性强,喜温暖的气候条件,喜湿润的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产中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香港。生于山地山顶疏林下石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石上和山坡林下,海拔700-1120米。
繁殖方法
扦插为紫背天葵的主要繁殖方式。
栽培技术
育苗
紫背天葵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多采用扦插繁殖育苗。春季从健壮的母株上剪取6厘米-8厘米的顶芽,若顶芽很长,可再剪成1段-2段,每段带3节-5节叶片,摘去枝条基部1叶-2叶,插于苗床上,苗床可用土壤,或细沙加草灰,也可扦插在水槽中。扦插株距为6厘米-10厘米,枝条入土约2/3,浇透水,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保持20℃),经常浇水,经10-15天成活,而后即可带土移植。在无霜冻的地方,周年可以繁殖,在北方应在保护地内育苗。
定植
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的壤土,土壤为微酸性。每平方米施4.5公斤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深翻,耙平,做成平畦。
田间管理
灌溉的原则是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在开始采收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1.5公斤,或尿素15克-22克。
采收
摘取嫩稍长15厘米,先端具5个-6个叶片每一次采收时,在茎基部留2节-3节叶片,使新发生的嫩茎略呈匍匐状,约半月后,又可进行第二次采收。从第二次采收起茎的基部只留一节,这样可控制植株的高度和株形。南方地区周年均可收获,北方地区温室生产可周年采收,8月-9月为采收旺季。
母株保存
初霜前,在田间选择健壮的植株,截取顶芽,扦插在保护地内,留作母株来年使用。保护地内的温度应控制在5℃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紫背天葵味辛、苦、甘,性平或寒,在《本草纲目·卷十六》记载“诸疮捣汁饮之,涂疮能解毒止痛。”清热解毒、止咳、
食用价值
取紫背天葵嫩茎、叶鲜用,可作主料或配料,凉拌、炒、做汤或涮火锅。
保健价值
紫背大葵有抗人体寄生虫、抗病毒和提升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并对恶性生长细胞具有中度抗效,具强身保健作用。
保护现状
2023年3月,入选《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