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
甘肃省兰州市辖区
红古区隶属甘肃省兰州市,是兰州市的远郊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02°50′-102°54′和北纬36°19′-36°21′之间,位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古区常住人口为143795人。截至2023年6月,红古区辖3个街道、4个镇。政府驻华龙街道
建制沿革
夏、商、周、秦至汉初为羌戎居地。
汉武帝以后,分属浩亹、允街、允吾县地。
北魏以来,属广武县地。
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北宋,为吐蕃地。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属震武军。
元明属,庄浪州(卫)。
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庄浪所。雍正三年(1725年),撤庄浪所,设凉州府平番县,并在河桥驿设平番县浩亹分县。自明清以来,连城鲁土司统治红古境内大部分地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废除土司制,其辖地大部分属永登县,张家寺以东地区属皋兰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甘肃省政府在张家寺设立省直属湟惠渠特种乡(县级),管辖湟惠渠灌区河嘴至达川地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特种乡裁撤,辖区并人皋兰县。
1949年8月26日,皋兰县解放,9月3日永登县解放,今红古区所在地区随皋兰县、永登县解放。
1958年3月,这一地区划归永登县。
1960年4月27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从永登县划出红古川、八宝川、七山、通远地区,成立兰州市红古区(以红古川得名),县级建制,区政府驻窑街。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红古区成立后,先后经历了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1961年8月,红古区将4个公社划分为河桥、连城、永和、鳌塔、七山、通远、临坪、兴隆、窑街、红古、河嘴、平安12个公社。
1963年8月,将红古区所属河桥、连城、永和、鳌塔、七山、通远、临坪、兴隆8个人民公社划归永登县,红古区辖有窑街、红古、河嘴、平安4个人民公社,下辖34个大队。至此,红古区的政区范围基本定型,形成了今天的行政区划格局。1963年9月,成立窑街街道办事处。
1971年8月,成立海石湾街道办事处。
1978年,省政府将窑街公社所属下街、山根、下窑3个大队划归窑街矿务局。
1982年2月,成立花庄街道办事处。
1983年6月,红古区将4个人民公社改建为4个乡人民政府,33个大队改建为33个行政村,178个生产队组建为178个村民小组。
1986年12月,在海石湾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划入红古乡虎头崖、下海石上海石村成立海石湾镇。
1989年1月,窑街乡与窑街街道办事处合并成立窑街镇。同年7月,红古区政府所在地从窑街迁至海石湾镇。
1995年1月,在花庄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划入河嘴乡湟兴、花庄、苏家寺、河嘴4个村,成立花庄镇。
2000年3月,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撤销平安乡设立平安镇。
2004年11月,撤销窑街镇,成立了窑街街道办事处;撤销河嘴乡,并入花庄镇,将原河嘴乡人民政府机关整建制转移组建下窑街道办事处;
2005年11月,接管原窑街煤电公司矿队办四村,设立矿区街道办事处。
2006年,平安镇增设新安村。至此,全区共有22个社区、34个行政村。
2008年,红古区对18个社区进行更名,具体情况:1.窑街街道: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依次更改为和平、团结、滨河、新村社区;2.下窑街道: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依次更改为跃进、新跃、二坪台、沙窝社区;3.海石湾镇: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社区依次更改为火车站、大通路、西苑、复兴、华龙社区;4.红古乡:将原第一社区更改为红古社区;5.花庄镇:将原第一、第二社区分别更改为花庄、白土路社区;6.平安镇:将原第一、第二社区分别更改为平安台、张家寺社区。
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从海石湾镇划分设立华龙街道办事处,成为红古区人民政府驻地。
2015年4月,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撤销红古乡设立红古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红古区辖3个街道、4个镇。分别为:华龙街道窑街街道矿区街道等3个街道;海石湾镇花庄镇平安镇红古镇等4个镇;22个社区,34个行政村。政府驻华龙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红古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也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的咽喉要道。地处东经102°50’-102°54’和北纬36°19’-36°21';东西长53.7千米,南北最宽处24千米、最窄处3.3千米;海拔1592-2462米,区域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东与兰州市西固区相连,西临大通河,南濒湟水,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及甘肃省永靖县隔河相望,北部与永登县接壤。
地形地貌
红古区地势北高南低,呈“两山夹一川”的带状地形,北部为黄土山梁和台地,南部和西部为河谷地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下沉倾斜。辖区内山台地资源丰富,47个坪台地面积9.75万亩,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已开发3.5万亩。
气候
红古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7.8℃一10.4℃。全年降水量在290-36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350-2610小时,年平均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相对无霜期160一173天,在地区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水文特征
红古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处大通河湟水河左岸,大通河、湟水河为常年过境河流。大通河为黄河二级支流,境内河道长16.7千米,年平均径流量29亿立方米,在海石湾汇入湟水河。湟水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境内河道长62千米,年平均径流量48.3亿立方米。红古区境内有大小沟道48条,共长335千米,均为季节性沟谷,部分沟道山大沟深,汇水面积较大,降雨形成洪水后,经沟道注入大通河和湟水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兰州市红古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兰州市红古区国土利用状况,现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一)耕地5323.20公顷(79848.00亩)。其中,水浇地5037.15公顷(75557.25亩),占94.63%;旱地286.05公顷(4290.75亩),占5.37%。花庄镇、红古镇、平安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区耕地的90.90%。
位于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含400毫米)地区的耕地2036.91公顷(30553.65亩),占全区耕地的38.26%;位于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含200毫米)地区的耕地3286.29公顷(49294.35亩),占61.74%。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3587.69公顷(53815.35亩),占全区耕地的67.40%;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378.13公顷(20671.95亩),占25.89%;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82.80公顷(4242.00亩),占5.31%;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70.01公顷(1050.15亩),占1.31%;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4.57公顷(68.55亩),占0.09%。
(二)种植园用地1222.37公顷(18335.55亩)。其中,果园1187.12公顷(17806.80亩),占97.12%;其他园地35.25公顷(528.75亩),占2.88%。红古镇、花庄镇、平安镇园地面积较大,占全区园地的91.23%。
(三)林地1606.05公顷(24090.75亩)。其中,乔木林地648.24公顷(9723.60亩),占40.36%;灌木林地116.39公顷(1745.85亩),占7.25%;其他林地841.42公顷(12621.30亩),占52.39%。平安镇、花庄镇、红古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区林地的86.22%。
(四)草地36106.19公顷(541592.85亩),全部为其他草地。草地主要分布在花庄镇、平安镇、红古镇,占全区草地的80.79%。
(五)湿地186.40公顷(2796.00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红古区湿地为内陆滩涂。湿地主要分布在花庄镇、平安镇、红古镇,占全区湿地的84.78%。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68.89公顷(46033.35亩)。其中,城市用地981.10公顷(14716.50亩),占31.97%;建制镇用地725.02公顷(10875.30亩),占23.63%;村庄用地1121.97公顷(16829.55亩),占36.56%;采矿用地142.53公顷(2137.95亩),占4.64%;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98.27公顷(1474.05亩),占3.20%。
(七)交通运输用地1141.42公顷(17121.30亩)。其中,铁路用地226.80公顷(3402.00亩),占19.87%;公路用地429.27公顷(6439.05亩),占37.61%;农村道路484.13公顷(7261.95亩),占42.41%;管道运输用地1.22公顷(18.30亩),占0.11%。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94.99公顷(10424.85亩)。其中,河流水面490.58公顷(7358.70亩),占70.59%;坑塘水面70.52公顷(1057.80亩),占10.15%;沟渠83.12公顷(1246.80亩),占11.96%;水工建筑用地50.77公顷(761.55亩),占7.30%。平安镇、花庄镇、红古镇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区水域的82.49%。
水利资源
红古区水源丰富,境内大通河和湟水河交汇于海石湾并贯穿全境,年径流量46.31亿立方米。自20世纪以来,先后修建湟惠渠、谷丰渠、海石渠以及窑街二渠等长达95千米的水利自流灌渠,引水流量为15.5立方米/秒,浇灌着7.8万亩耕地。
矿产资源
红古区境内共查明的矿藏有煤、石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称。煤炭地质储量为5.31亿吨,工业储量3.83亿吨,可采储量2.37亿吨。丰富的硅石、石灰石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硅系列产品提供了优质原料。
古生物化石资源类型众多,尤以窑街煤田的侏罗纪植物群和海石湾地区的恐龙动物群为代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有“中国石油之父”之称的著名地质学家孙建初在海石湾镇马家户沟发现保存完整的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一“马门溪龙”化石,使红古成为“亚洲第一龙”的故乡。境内先后发现有恐龙化石、恐龙足迹,鳄鱼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轮藻类、介形类、叶肢介类以及植物和孢粉等十余个化石门类上百个类型,而在以海石湾为核心的兰州至民和盆地,发育有包括侏罗纪时期的地层标准命名剖面(包括炭洞沟组、窑街组、红沟组、享堂组、大通河组),以及白垩系标准命名地层剖面(包括红古城组、花庄组、盐锅峡组、河口组等),记录了近2亿年地球发展、生物演化和环境变迁的历史,是进行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准。红古以其丰富的煤炭和油气能源、矿产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珍稀地质遗迹和古生物化石资源,成为全国中生代地质研究的经典地区以及国内唯一蕴藏有煤、油和化石“三大宝”的城区。
生物资源
红古区植物种类繁多,树种有杨柳、榆、柏、松、蔷薇、苦木等15科22属,药材有蒲公英、枸杞、狼毒、荆芥、马莲子、艾叶、车前子、甘草、远志等。有狼、狐狸、石羊、野兔、黄鼠狼、旱獭、雉鸡、山鸡、灰沙燕、雀莺、斑鸠、布谷鸟、蟾蜍、蜥蜴、瓢虫、蚂蚱等多种兽类、鸟类、昆虫类动物。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古区常住人口为143795人。
民族构成
红古区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东乡族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区总人口9.4%,其中回族占9%。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86亿元、增长0.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3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020元、28940元,增长5.7%、9%。
第一产业
2023年,红古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71万亩、产量0.52万吨。完成耕地保有量5058公顷,复耕复种撂荒地3570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现代寒旱优势特色农业实施有效衔接项目31个,万亩蔬菜、千头肉牛等种养基地6个,新增设施农业600亩。培育双“80”企业5家、五有合作社35家,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33.6万元、23.3万元。
第二产业
2023年,红古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1.6亿元。三大传统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18%。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倍增计划,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8家,提前两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6家。
第三产业
2023年,红古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7亿元、增长8.5%。新增减税降费1.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400户次,存贷款余额增长7.17%,民营经济贡献率达28%以上。
2023年,红古区成立区级客货邮快递分拣中心,入驻成长型企业5家,实现电商交易额3000万元。培育限上商贸企业7家。带动旅游创收4.7亿元、人数突破160万人次。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2年末,红古区有各类学校共56所,学位21465个,总占地面积460257平方米,体育场所面积154458平方米。其中,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独立初中1所、职业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5所,幼儿园21所(公办8所、窑煤公司移交幼儿园3所、民办10所),全区已审批备案的校外培训机构11所,均为非学科类。
截至2022年末,红古区全系统共有教师编制1894个,实有教职工1714人,其中专任教师1656人、专职校医10人、工勤人员38人、同工同酬人员10人。2022年秋季学期共有学生21991名。其中,学前教育4761人、小学9844人、初中4433人、高中2632人、中职321人。
2023年,红古区整合撤并小规模学校10所,新增学位945个。
文体事业
2023年,红古区举办健康中国广场舞联赛、兰西城市群首届乒乓球邀请赛等节会赛事80场次,新认定省市级科普基地5家。
医疗卫生
2023年,红古区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复审,区医疗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完工,新改建基层医疗服务站室11个。
社会保障
2023年,红古区发放政策补助8588万元,用心解决水榭花都商户冬季供暖等实际问题278件。
2023年,红古区脱贫户监测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649元、增长16%,实现零返贫零致贫。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581人,新增城镇就业3637人,带动劳务创收3亿元。
交通运输
红古是青海、西藏与祖国内地联络的黄金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109国道、京藏高速、兰青铁路、兰新高铁贯穿全境,连接兰州中川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航线覆盖全国各地,东抵兰州西达西宁,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海石湾站是青藏铁路公司二等车站。
历史文化
八宝川由来
八宝川位于兰州市西部,由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和红古区窑街镇三镇相连地界组成。西临青海省民和县、乐都县马厂乡,东接永登县七山乡。此地四面环山,连绵不断,遥望田野纵横,风光秀丽,是一座天然大花园。大通河如镶嵌在花园里的一条银带,蜿蜒全境。
八宝川古称八堡川。解放前属连城鲁土司管辖。据《兰州市文史资料选刊》第六期记载:“八宝川呈西北东南走向,为一带状形,占地约90平方千米,因该地有连城、河桥、丰乐(今牛站村)、杜家湾、马军、七里店、红山、马庄共八个军事堡子,所以称之八堡川”。
地名由来
红古区的来历与红古川有关。红古川以前叫峡外川,境内以北有条峡谷,叫享堂峡,峡北是八宝川,峡南是峡外川。峡外川长百余里,川内有条湟水河,顺川东下,汇入黄河。
红古川这个地名来源于一座古城,这座古城旧时为鲁土司管辖,但古城的修建却与元末名将王保保有关。据记载,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旧古城,城建在川中心,没有水源,于是将城迁筑到现红古城。此处原名叫红古土,建城后遂改名新古城,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弓形街道,街的北面建有一座王土司衙门。
《明史》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时任元朝兵马大元帅的王保保不肯降明,遂带领残部及亲属十数万人且战且退至甘肃。王保保兵败后,洪武八年,其儿子统帅一支残部携随从、亲眷,在逃跑中经河口进入今红古区,筑起“红古城”。从此便在此处定居,繁衍下来。
2003年,红古王家口一带发现了清代道光二十二年所立石碑的残垣,上面有王氏先祖的记载,后来人们意外得到了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王氏家谱手抄本,证实了王氏先祖正是元末名将王保保。
据《红古区志》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朝廷念王保保忠义,追授王保保第六代孙王西保为指挥佥事,红古城土司,世代承袭,王氏遂成为红古大族。
红古区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当年的边陲守将和士兵百姓多是当地土著,由于口音上,对“新”字读不准,误读为“红”。这样天长日久,将新古城讹传城了红古城。
红古区历史十分悠久。史前就有人类活动,秦时属陇西郡,汉朝属浩门、令居、允街三县地;唐朝时红古区属广武县。1960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兰州市在此设区,就以这座古城为名,取名为红古区。
文物
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遗址位于平安乡张家寺村“寺洼”果园以北,坐北朝南。四周是高达7米的土堡,底宽2.5米,顶宽1.5米。铸铁钟两口(大钟口径4尺,小钟口径2.6尺)。藏文大经24部,小经24部,每部大经重60斤,小经重20斤。寺东槐树处(原名叫“塌方湾”)有五座方形砖塔,塔高1.8米。清顺治年间焚毁,后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毁于兵燹,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毁于兵燹,仅存寺前照碑。民国7年(1918年)北大殿原址上修了三间经堂,其规模远不如以前,这次重修改名为“张家寺”。在明、清时期,曾与皋兰“石洞寺”、夏“拉卜楞寺”为三大佛教圣地。
海石湾恐龙化石遗址
海石湾恐龙化石遗址,位于红古区海石湾镇北山马家户沟西沿。40年代中期,在此出土了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骨化石重1000多公斤,骨骼按结构装起来长约22米,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先生把海石湾恐龙化石命名为——马门溪龙,现藏中国古动物馆。2000年11月10日一座投资260万元以马门溪龙文化标志的大型城标在红古区海石湾华龙广场建成。
土谷台遗址
土谷台遗址位于红古区平安镇土谷台,1977年发掘出半山——马厂大型文化墓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共墓地,1978年由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考古,发掘清理墓葬84座,出土器物陶器574件,各种工具13件,装饰品1028件,属于半山——马厂文化墓地。
红山大坪遗址
红山大坪遗址位于红古区窑街镇红山村西30米,遗址所在台地开阔平坦,在遗址南侧台地边缘田埂断崖上发现灰坑一处,从灰坑中发现的陶片质地及彩绘图案分析,均系典型马厂类型,但从地表暴露的灰坑及文化层中的陶片皆属马家窑类型,据此,该遗址应属马家窑、马厂类型的遗址。该遗址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城台遗址
山城台遗址位于红古区海石湾东南5千米处,湟水北岸第三级台地上,东距马家台100米。遗址从灰坑发现的陶片和李家台墓葬区分布及文化内涵分析,此遗址属马厂类型的晚期,很可能是一处完整的聚落址。该遗址于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
红古刺绣
红古刺绣是甘肃省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主要分布于红古川地区。红古刺绣在明末清初时,己经是我区的民间传统工艺。红古刺绣的主要面料为绸、锻、绢、纱等,工艺讲究,施针严谨、掺色柔和、片线光亮,虚实得体。针法分几大类、绣者依据世代相传的审美意向、表现手法,把具有指向性意义的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加工,并赋予特定的内涵,如:“龙凤吉祥”、“丹凤朝阳”、“荣华富贵”、“福寿双全”等,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黑陶制作技艺
窑街黑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1995年传承人王金明的作品在兰州洽谈会上获金奖,在第十届、十一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获金奖。2008年5月,甘肃省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风景名胜
红古博物馆
兰州红古博物馆位于红古区海石湾镇平安路583号。博物馆于2011年3月建成开放,主要展馆《再现湟水文明——红古区下海石马厂遗址出土文物展》,精选展出下海石马厂遗址出土文物。红古区博物馆馆藏文物615件,以史前文明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主。
著名人物
陈富才(1902年~1960年),字贵三,红古区河咀乡河咀村人。陈青年经商,家境富裕,自幼酷爱秦腔,曾求教于永登苦水班的苗兰庭等人。先工小旦,后改唱须生、老生。二十年代起即开始和苦水班子、兰州的一些秦剧班社搭班在永登、红古、青海民和等地演出。
刘万里(1931~1980年),兰州市红古区平安乡人。曾任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文联常委、副秘书长,“五泉书画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展获奖,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齐运顺,祖籍窑街。原为窑街卫生院中医大夫,现系窑街下街村个体中医诊所大夫,政协红古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地方特产
红古区有百合鸡丝、葫芦雕刻、金妈妈杏、兰州砂锅、高三酱肉、东升、兰州烤全羊、麻薯长茄、碧秀、兰州苦水玫瑰等特产。
红古玉雕
红古玉雕结构致密,质地细腻,光泽度好,具半透明感,遇水则神韵更佳。2020年11月11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红古黑陶
红古黑陶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引入红古,在制作中融入马家窑文化内涵,工艺流程复杂,从选料、配料到揉泥成胎,每道工序要求都很高。红古黑陶黑如漆、声如磐、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极具很高的工艺价值。2020年11月11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荣誉称号
2000年,红古区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连续四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2012年,红古区检察院被授予“全省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同时被最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2014年10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2019年1月25日,红古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10:12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