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藜
藜科植物
红心藜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变种。区别是枝顶幼叶密被红色粉粒,成长后渐变绿色。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具条棱及绿色或紫红色色条,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叶片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长3-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至宽楔形,上面通常无粉,有时嫩叶的上面有紫红色粉,下面多少有粉,边缘具不整齐锯齿;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为叶片长度的1/2。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花被裂片5,宽卵形至椭圆形,背面具纵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边缘膜质;雄蕊5,花药伸出花被,柱头2。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花果期5-10月。
主要分布分布遍及全球温带及热带,我国各地均产。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间,为很难除掉的杂草。
本科概述:本科约100余属,1400多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中亚、南美、北美和大洋洲的干草原、荒漠、盐碱地及地中海、黑海、红海沿岸。我国有39属188种,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以及内蒙古等地,而以新疆种类较多。本科藜属(ChenopodiumL.)和滨藜属(AtriplxL.)等的多种植物有毒,生长在荒漠、盐碱地区,多引起牲畜中毒;有些种类可供蔬菜、制糖和饲料,或作药用。本科有毒植物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毒藜碱、羽扁豆碱、毒藜素等,其他还含草酸盐、硝酸盐、氰甙以及萜烯类化合物。有些植物含光敏性中毒物质,接触或食后,皮肤的暴露部分经日光照晒,容易引起皮炎或浮肿等症状。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兔皮下注射植株地上部分浓缩的水、醇、醚溶液能引起光敏性中毒反应,产生水肿、潮红和皮下出血等。
分布范围
台湾,热带亚洲
台湾中、低海拔山区
主要价值
食用:幼苗、嫩茎叶和花穗均是可口的野菜来料理,可炒食或煮汤,亦可腌清渍。将果实晒干用杵舂过,让种子与壳分离,在取种子磨成粉沫状调水,内包肉馅如同汉人吃的汤圆。名称比尼告。2.药用:全草有去湿解毒,解热,缓泻之效。治疮疡、肿毒、疥癣、肤痒、痔疾、便秘等。性味:全草:甘、平,有小毒;果实:苦、微甘、寒。效用:全草:清热利湿,止痒透疹,解毒,杀虫。治风热感冒肺热咳嗽,腹泻,细菌性痢疾,荨麻疹,疥癣,湿疹,白瘢风,虫咬伤,湿毒,疥癣搔痒;茎:涂赘疣黑痣,蚀恶肉;果实、种子:清热袪湿,杀虫止痒。治小便不利,水肿,头疮,耳脓。
特性
一年生草本,株高约 1~2 公尺,茎紫红色或有红色纵纹。叶互生,三角状狭卵形,长 1~5 公分,先端钝叶缘呈不规则状,波形至锯齿缘,基部楔形,叶下表面带粉;叶柄长 0.5~3 公分。穗状花序,顶生,花被片 5,春至夏开花结果。种子横生,果实穗状下垂,长可达1公尺,有红、橙红、紫红等颜色。花果期5-10月。原产地台湾、分布遍及全球温带及热带,我国各地均产。
毒性:兔皮下注射植株地上部分浓缩的水、醇、醚溶液能引起光敏性中毒反应,产生水肿、潮红和皮下出血等。
栽培要点
栽培土质以壤土或砂质壤土为佳,光照、排水需良好。茎枝嫩脆,极易折断或倒伏。栽培地需避风。性喜暖,生长适温为20~25℃。
繁殖方法
用播种法,春季为适期。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5 14:4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