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纹滞卵蛇又名
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成体全长1m左右。头体背面棕褐色或淡红色,头背有3条“∧”形棕褐色或橙黄色斑纹;体背前段有4条由镶棕黑色边的红褐点连接而成的棕黑色纵纹,但尾部无红褐色点,与此4条纵纹相间还有3条浅色纵纹,正中的一条为红褐色,两侧的2条为灰褐色。腹面颈部及体前部鹅黄色,向后为浅橘黄色或橘红色,密缀黑黄相间的小棋盘格斑,十分醒目。
红纹滞卵蛇系古北界蛇种,向东洋界广泛分布,为国内广布种。国外分布于俄罗斯
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及 泰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及广西(百色)。
红纹滞卵蛇生活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原、丘陵地带,为半水栖蛇类,多栖息于河滨、溪流、湖畔、池塘及其附近田野、坟堆、屋边菜地或水沟内,食鱼类(泥鳅、黄鳝等)、蛙类及其蝌蚪、螺类及
水生昆虫。卵胎生,7~9月产仔,每产4~17条。每年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入蛰,3~4月出蛰。
红纹滞卵蛇(O.rufodorsatus),系1842年Cantor依据舟山岛标本发表的物种,原定名Tropidonotus rufodorsatus;1864年Gunther将该物种改隶游蛇属(Coluber);1890年Boulenger将该种改隶Ablabes属;1854年Dumeril等依据我国标本发表的Ablabes sex-lineatus(1865年Jan G.将此种改订为Coronella sexlineata)和1886年Boettger O.依据上海附近丘陵标本发表的Simotes herzi,以及1874年Peters W.依据产地不详的标本发表的Simotes conradi均为本种的同物异名;1907年Stejneger L.将该种改隶锦蛇属(Elaphe),称
红点锦蛇(E.rufodorsata)。
2001年瑞士学者Helfenberger N.因该种为原锦蛇属中惟一半水栖生活和卵胎生繁殖的蛇类,再加上具有许多专有的等位基因,以及内部器官的形态特征,遂以该种为模式种新建立单种属---滞卵蛇属(O ocatochus),其拉丁属名译即“卵滞留在母体内发育而产出子蛇”。该种是从亚洲锦蛇属蛇种的共同祖先分离出来,迅速演化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