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缘天牛为
鞘翅目天牛科的一种动物。寄主包括榆叶梅、文冠果、梅花、茉莉、枸杞、葡萄、沙枣、锦鸡儿、苹果、桃、梨、槐、榆和臭椿等。幼虫蛀食为害,轻者植株生长势衰弱,部分枝干死亡,重者主干环剥皮,树冠死亡,造成风折干,尤其小幼木,受害后易全株死亡。生长势衰弱的花木受害最为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19.5毫米,宽3.5~6毫米,体黑色狭长,被细长灰白色毛。鞘翅基部各具1朱红色椭圆形斑,外缘有1条朱红色窄条,常在肩部与基部椭圆形斑相连接。头短,刻点密且粗糙,被浓密深色毛,触角细长丝状11节超过体长。前胸宽略大于长,侧刺突短而钝。小盾片等边三角形。鞘翅狭长且扁,两侧缘平行,末端钝圆,翅面被黑短毛,红斑上具灰白色长毛,足细长。
卵
长2~3毫米,椭圆形,乳白色。
幼虫
体长22毫米左右,乳白色,头小、大部缩在前胸内,外露部分褐至黑褐色。胴部13节,
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深褐色,上有“十”形淡黄带,后方非骨化部分呈“山”字形。
蛹
长15~20毫米,乳白渐变黄褐色,羽化前黑褐色。
发生规律及习性
1~2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幼虫在木质部深处或接近髓心处越冬。幼虫10月以后进入越冬,翌年3~4月开始取食。4~5月化蛹,5~6月羽化,成虫羽化后随即交尾产卵,卵经半月左右即孵化。
在宁夏2年发生1代,初羽化成虫鞘翅基部的斑点和缘线均为乳白色,经4~6天渐变为血红色和橙黄色。成虫钻出羽化孔不久即交尾,一生交尾多次。成虫飞翔能力较强,取食叶片进行补充营养。成虫平均寿命13天;卵多产于枣树的上、中部1.5cm粗以上的枝干上并集中产于枝干的皮孔周围和枝杈基部等处。卵散产于皮外,裸露;幼虫孵化后,不钻出卵壳,即直接以卵贴近树皮处钻入韧皮部,进行危害,随着虫龄增大,渐向木质部蛀食,虫道呈“S”形。虫道长7~16.8cm,宽4~5.2mm,当虫口密度大时,虫道间互相咬通,使枝干内虫道交错,极易引起枣树枯死或风折。老熟幼虫多在虫道上方化蛹。
在河北1年发生1代,成虫4~5月开始羽化,白天活动。新羽化成虫大量取食枣花进行补充营养,影响枣的产量。成虫多在酸枣和枣树上群集产卵。在刺槐幼林中,多产于枝刺的基部。在河南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翌年2月底3月初恢复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
分布
辽宁、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甘肃等地。
寄主
榆、刺槐、枣、沙枣、旱柳、榆叶梅等植物。
危害特点
幼虫蛀食枝干皮层及木质部,主要危害直径13厘米的枝条,没有排粪孔,外表不易看出被害处,削弱树势,重者致枝干枯死。
防治方法
1、捕捉成虫:5-6月成虫活动盛期,巡视捕捉成虫多次。
2、毒杀成虫和防止成虫产卵:在成虫活动盛期,用80%
敌敌畏乳油或40%
乐果乳油等,掺和适量水和黄泥,搅成稀糊状,涂刷在树干基部或距地在30-60厘米以下的树干上,可毒杀在树干上爬行及咬破树皮产卵的成虫和初孵幼虫,还可在成虫产卵盛期用白涂剂涂刷在村干基部,防止成虫产卵。
3、刮除卵粒和初孵幼虫:6-7月间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裂口和流出泡沫状胶质时,即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
石硫合剂或
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
4、毒杀幼虫:树干基部地面上发现有成堆虫粪时,将蛀道内虫粪掏出,塞入或注入以下药剂毒杀:
1) 用布条或废纸等沾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5-10倍液,往蛀洞内塞紧;或用兽医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
2) 也可用56%
磷化铝片剂(每片约3克),分成10-15小粒(每份约0.2-0.3克),每一蛀洞内塞入一小粒,再用泥土封住洞口。
3) 用毒签插入蛀孔毒杀幼虫(毒签可用
磷化锌、
桃胶、
草酸和
竹签自制)。
4) 钩杀幼虫:幼虫尚在根颈部皮层下蛀食,或蛀入木质部不深时,及时进行钩杀。
5) 简易防治:利用包装化肥等的编织袋,洗净后裁成宽20-30厘米的长条,在星天牛产卵前,在易产卵的主干部位,用裁好的编织条缠绕2-3圈,每圈之间连接处不留缝隙,然后用麻绳捆扎,防治效果甚好。通过包扎阻隔,天牛只能将卵在编强袋上,其后天牛卵就会失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