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世界闻名的邮购公司工作27年,从职员升任实验室主任、商货部主任、公司副经理。1933年,他被
罗斯福总统任命为国家复兴局的规划执行人,此后历任纺织工资委员会顾问、国库署主任等职。
1940年出任美国国防咨询委员会的购料顾问,专为陆海军购置器材;后因成绩优良,升任生产管理局购置司司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罗斯福总统为适应战时军需生产发展,于1942年1月增设了战时生产局,纳尔逊成为该局“最适当的负责人选”。
他任职后,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厂组织起来,使各厂个别的生产变为集体的有计划的生产。为了了解各盟国生产并帮助盟国扩大生产,1943年秋,纳尔逊还受罗斯福总统的派遣,先后出访加拿大、英国。
访华
1944年七八月间,国民政府出现了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在
孔祥熙、宋美龄等的游说下,罗斯福总统决定派遣代表赴华了解中国经济,设法扩大对华援助,帮助国民政府渡过危机。于是,美国政府决定派纳尔逊以总统私人代表资格同赫尔利一起访华,并明确给予他“重大秘密使命”。
1944年9月6日,
赫尔利、纳尔逊等乘坐美军用飞机抵达重庆,
宋子文、
何应钦等各部长官早已候迎在机场。次日,蒋介石在上清寺德安里50号接见了赫尔利与纳尔逊,并表示了十分热情的欢迎。8日,蒋介石又亲赴招待所回访赫尔利、纳尔逊。
纳尔逊的这次出使,到22日他离开重庆,前后共15天。期间,他四次与蒋介石见面,有二次专就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会谈(14日、19日);单独同宋子文作过多次会谈,商讨经济问题不下三次;同国民政府经济部长
翁文灏三次商讨经济问题,同交通部长
曾养甫就复兴中国战时生产计划也进行了多次会谈。
此外,他还同陆军总长何应钦、财政部次长
俞鸿钧、农林部次长
雷法章、粮食部长
徐堪、兵工署长
俞大维、外交部次长
吴国桢、
资源委员会电力处处长陈中熙、招商局负责人等作过一次或两次以上会谈。
他还同美国驻华大使高思,美国执行
租借法案驻华代表高德,资源委员会美籍专家,中航公司、
花旗银行、
美孚公司以及他国在渝外商代表,英国首相邱吉尔派驻重庆私人代表魏亚特等作过一两次会商,讨论了增加战时生产与原料供应等问题,研究了中国各部提供的经济资料。
在十多天的了解和商讨中,纳尔逊深感中国经济形势严峻,为设法改变中国这种经济状况,19日他同赫尔利一起,就改变中国战时经济的设想同蒋介石作了长时间的会谈。围绕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如何振兴中国战时生产,纳尔逊阐明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靠“输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提高中国自身的“造血功能”才是出路。他向蒋提出了“全盘建议”,建议中国仿效美英,先成立战时生产局。纳还就战后中美经济合作等问题,与蒋会谈。
纳表示,美国可提供给中国资金、设备、技术,帮助中国建立急需工业。他特别关注中国的三峡电站,希望能及早上马,他表示愿意回美向罗斯福总统请求给中国更多贷款。蒋对此非常满意。
纳尔逊第一次使华返美时,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正值白热化。美国舆论对罗斯福等支持蒋政权表示出强烈的反响。可纳尔逊表示出对蒋介石及其政府的好感。在回到华盛顿期间,纳不断向华莱士和总统周围的人大肆宣扬赫尔利召回史迪威的建议的正确性;对推动罗斯福全面援华也非常积极。
1944年11月9日,纳尔逊再次以总统私人代表资格出使中国,途经伦敦、开罗、德黑兰、新德里,于16日下午飞抵重庆。蒋介石指派各军政要员前往机场迎接。纳尔逊带来13位专家,其中5位钢铁专家、1位酒精专家。
纳来华前,中国战时生产局已于16日宣告成立。为推动中国战时生产局工作,纳一行抵渝第二天起,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他协调各部及工业界、金融财政等方面与中国战时生产局的关系,使各部能力合作。1944年11月17日,他首先带领13位专家访晤战时生产局局长翁文灏,指派孔莱、杰克逊等4人直接参加中国战时生产局高级人员会议,会商该局初步工作。他自己还与蒋介石讨论了战时生产局的工作。纳又指使洛克和杰克逊同翁文灏的秘书吴兆洪加紧拟订战时生产局组织法。经过15天的努力,中国战时生产局初告成功。蒋介石聘其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高等经济顾问”。
1944年12月2日下午他离渝赴蓉。4日飞赴印度、转锡兰(今斯里兰卡)。至此,他的第二次使华圆满结束。
纳尔逊的两次使华,注意全面扶持国民政府。这不仅增强了美国与国民政府关系和谐,而且改变了美国过去单纯“输血”式的对华援助,转而实行扶助中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的策略,从根本上为中国战时生产和战后经济复兴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