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比派
19世纪末法国的艺术社团
纳比派是1891年出现于巴黎,以室内场景为主要描绘对象的法国艺术社团。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这是一场为期很短的艺术运动,主要参加者是法国的画家和雕塑家。
概念简述
纳比派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纳比”一词来自希伯来语,意为“先知”。该画派于1891年由爱德华·维亚尔皮埃尔·博纳尔莫尼斯·德尼保罗·塞律西埃等共同创立。
1890年德尼于《艺术与评论》杂志撰文,阐明该派艺术观点,认为艺术作品应被视为表现感觉的隐喻,崇尚象征主义。他们除致力绘画外,还对舞台美术设计、书籍插图、广告、彩色玻璃镶嵌富有兴趣。艺术创作受高更日本版画的影响甚大,强调轮廓和色块,拒绝线透视。1899年后销声匿迹。
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
历史发展
纳比派成立于1891年,成员主要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崇拜高更的画风,追求有表现力的色彩和富于节奏感的造型,以体现一种神秘的观念。Nabis一词是诗人卡扎利斯从希伯来语中引用过来的,原意为“先知”,之所以用它作为艺术社团的名称,是因为这群艺术家对待艺术创作态度十分严肃,善于独立思考,而且对高更的训导非常忠诚,视之如宗教启示。
参加纳比社团的有莫尼斯·德尼皮埃尔·博纳尔、鲁塞尔、爱德华·维亚尔和瑞士画家瓦洛东。画家图卢兹·洛特雷克、雕塑家马约尔以及音乐家德彪西也曾是社团的成员。这一社团得到宣传象征主义文艺主张的《白色杂志》的支持,为它助威的还有评论家费内翁、文学家马赛尔·普鲁斯特雅里。纳比派的几次美术展览于1892~1897年在画商布特维尔的家中举行。
纳比派的创作原则遵循画家德尼提出的双重调整的理论,即客观的调整,把美学和装饰的观念放在第一位,强调色彩和构图的技术原则;主观的调整,强调作者本人的直觉。
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线条扭曲,有装饰美。纳比派对装饰美术和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石版和铜版广告画十分精彩。1899年纳比派的成员与部分象征主义画家在迪朗·吕埃尔的画廊成功举办了最后一次展览,之后由于艺术目标不一,社团解体,但它对20世纪初的新美术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轶事
1888年夏天,24岁的塞吕西耶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在那里作画的高更相遇,高更那时刚画完《雅各与天使在搏斗》一画,那主观的、带有神秘意味的象征性色彩征服了这位年轻画家。他后来又随高更到一个称为“爱之林”的森林写生,高更指出色彩的奥秘:“树木应当是什么颜色?你看到多多少少的红色吗?很好,在画面的那个地方放上真正的红色。——那么影子呢?假如在那儿有一点蓝色就好了。那么你把调色板上最漂亮的蓝颜色放到那儿去!”塞吕西耶边听边随手在一个烟盒上按高更的指点画了一幅小风景画,他拿着这张画回到正在学习的巴黎朱利安学院,围观的同学有博纳尔维亚尔、兰森、瓦洛通等。他们一下子成了高更主义者并把塞吕西耶这幅小画称“护符”,而把自己有幸得到这“福音”的一伙人称着“纳比”即希伯来语中的“先知”。这就是纳比派的由来。
纳比派接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即高更的综合理论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也就是说,把自然移植到了智慧与想象的领域之中。所谓变形有两种类型: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技术原则进行的客观变形;使画家本人的感受进入绘画表现之中的主观变形。
纳比派从塞吕西耶的“护符”开始,到以德尼的《向塞尚致敬》宣告结束。这说明纳比派自身的价值仅在于阐明了塞尚高更的视觉方式。这是一种更强调自我的心灵观照的观察方法。
纳比派于1899年解散,尔后纳比派分裂为分离派、综合派、新传统派。
艺术特点
该派以革新绘画艺术为标榜,广泛吸收高更塞尚及日本浮世绘艺术的有益因素,主张在理性和感性的领域里,对自然进行“重新安排”,强调创造诗意的现实,追求平面的装饰效果和象征意义的表达,注重审辨色调及单纯与变形的法则。
纳比派的主要理论家德尼,将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的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其次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此画派起於对印象主义的反动,对于装饰性、或带有强烈情感的色彩运用,以及扭曲的线条等技法,则为其共同的兴趣。
形式美感
平面化的构图
马蒂斯认为,绘画就是运用艺术的手段在平面上描绘出对象的形象,而这个对象需要通过译成色与线的简单的、纯粹的平面价值进而使之实现“本质的东西”。纳比派画家把印象派的色彩以几何画的形式呈现,强调利用色彩把握自然、创造抽象的能力和方向,在突起的外轮廓中限制平涂的颜色,忽视雕塑式的体积感。
维亚尔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运用纯色块构成画面,使绘画作品具有了显著的代表性和神秘的艺术效果。维亚尔的构图经常打破传统的构图方式,采用散点透视平面构成方法,对画面中各种元素加以主观安排,使其完全融入整体,以达到取悦人的感官的目的。
装饰趣味的画面
博纳尔认为“艺术应该是精神的创造物,自然界只是一种机遇,艺术家应该从主观上重新安排它们”。这种重新安排要求画家率先明确画面美感和装饰感的统一方向,提倡画面的单纯化与装饰性。博纳尔的绘画创作受日本浮世绘作品中平面图形组建画面形式的影响,对一些遵循着色与构图原则描述的场景进行变形。他倡导装饰应用本身就是作品的主题,而不仅仅是艺术主题的陪衬;绘画必须成为室内整体装饰的一部分,而不应是画架上简单孤立的东西。
纳比派绘画在装饰趣味上表现出的共性是丰富多样的,包括或简洁或繁重的色彩使用手法与装饰技法。维亚尔在《台奥多尔.杜蕾》中把看似无序的画面元素组合,构建出整体上的秩序和统一。画面中位于最前方的桌面、右侧的书籍、后面的桌面和书籍以及远处墙上挂着的作品,形成了画面的几条分割线,画中的人物位于两条主轴线的交点。艺术家运用色彩和笔法将整幅作品的元素统一,吸引人们进入他营造的充满艺术吸引力的色彩空间。
表现色彩的艺术
色彩是一切造型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在理性的基础上感知色彩的过程。人们通常把学习绘画的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先画素描后画色彩,或者在一个已有轮廓里画上色彩;另一类则是从简单的色彩和光线分布中,把握那些能使画面呈现韵律感的色彩印象,使人们一下就被色彩吸引,这才是绘画作品的独到之处。
纳比派绘画的色彩充满了梦幻感,博纳尔的作品常常变换绘画的材质,很多像是上了胶彩的粗糙墙面。仔细欣赏《穿绿拖鞋的裸女》可以发现,房间中的每一件事物都沐浴在光的气氛中,画面中的色彩堆积方式及其造就的效果让人惊讶和折服。色彩的魅力就像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轻盈而微妙、宁静而闲适、典雅而华丽,这种美的享受会深深打动人们,使之荡漾于艺术情感的涟漪之中。
主观情感的表达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个性表现,折射出其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观念,作品的内涵展现出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从而传达其精神理想。纳比派在批判性吸收印象主义色彩表现方式的同时不刻意描摹自然,而是充分表达主观的想法。博纳尔绘画中最让人赞叹的地方,是其通过对色彩的驾驭呈现出客观物体对他的影响,摒弃了物体本来的颜色,创造出效果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的绘画空间。因此,要想读懂纳比派画家的作品,必须走进其内心世界,探索那具有抒情旋律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图式构成符号
纳比派画家作品的构图突破二维空间的透视错觉,他们遵从近大远小法则的传统透视方法,却又把这些客观形式映射在画面构成中并加以调整,不刻意追求画面的视觉张力,而是关注各部分的面积大小,有目的地组织形、色、块,突破和重构平面构成形式。这样的画面组成方法不再是对实景一角的真实写照,而是匠心独运的构成形式。这是纳比派在绘画平面构成规律上的探索成果,形成了三维透视的平面组织构图方式。在摆脱印象派绘画固有模式而再现自然的艺术探索中,这种画法似乎有点牵强,但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创作符号(从素描角度)
纳比派尤其是博纳尔的绘画作品看似具有很强的偶发性,但观者通过这种偶发性带来的艺术表达,能感受到画家对造型技法的艺术追求。由于颜色、符号在纳比派绘画中占有优先的位置,素描符号也只能与之搭档。纳比派画家在处理形与色的联系时的目的和做法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所以人们不会认为其作品构成因素外轮廓松散,反而能够感受到形状写意的美感和形色关系的柔和。素描符号作为古典绘画中的第一要素,其地位在印象派出现以前持续了相当长一个时期,纳比派出现后,这种理念开始变化,使素描符号演变成刻画色彩的附属符号,这对后来绘画形式和形态的演变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色彩语言
欣赏维亚尔、博纳尔的画,人们首先会被它的绚丽颜色折服,其中的画面效果让人叹为观止。纳比派在创新印象派光色程式的基础上,着意改进用色的纯度,加强了颜色之间的明度联系,把各种颜色堆积,使色调对比柔和而明朗。纳比派画家强调画面装饰趣味的地位,所以其作品与一般写生作品的色彩表现相比更加注重绘画情节和色彩意味。
博纳尔在探讨超印象派自然主义的颜色时,认为艺术不是真实再现客观现象,作为表达技法的色彩还有待人们探索。纳比派擅长用橘红与柠檬黄、翠绿与砖红等颜色,大面积地平涂纯色,用细微的、点缀的点的对比,将区域范围内的色块巧妙组合,以此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使色彩语言成为作品情节表现的决定符号。
博纳尔认为“色彩和情绪一样有严密的秩序”。德尼提出:“一幅画,当它是一匹马、一个女人体或是别的之前,它在实际上是一块按预想的秩序平涂颜色的表面。”纳比派在形色、构成、技法等方面的努力,使绘画不再是单纯地表现自然客体,而是创作主体有目的地调整审美的结果,突出了平面色彩的顺序观念。这就使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审美情趣,体现了画家对主客观关系的全新认知。这既符合现代科技文明对人的造型审美的要求,又推进了绘画方式方法的发展。
绘画技法
从古典绘画的间接画法到印象派的直接画法,再到后期修拉的随性创作以及工艺性、朦胧感的点彩,这些绘画技法相对固定而严谨。新印象主义主导下的色彩分割理论为纳比派提供了遵循原则,纳比派将写意笔法重新搭配排序成兼有二者长处的新技法。博纳尔就是这样,他创作时运用小笔触,用手指揉捏,使小色块像大大小小的雨点般连缀、累积成面,看起来似有似无。画家在大片平涂中留出空白和底色或浅灰色,使颜色与笔触自由堆积、互相映照,穿梭在形体和色彩之间,展现出纯真的情感。
纳比派的观察方法十分丰富,他们博取众家之长,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到高更梵高的影子,也可以看出日本切割构图的神秘、雷诺阿的大气、莫奈的华丽等。但是纳比派画家早就树立了独有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室内创作、平涂色彩、装饰语言、审美情趣等方面。像博纳尔所言:“我并不了解其他画派,我只时探寻创造自我的东西,艺术不过是逐渐的演变和创造。”这说明了纳比派画家本质上的自我人格。
代表人物
皮埃尔·博纳尔
皮埃尔·博纳尔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纳比派的著名画家,博纳尔的创作早期为纳比派时期的装饰性风格,同时吸收了高更综合主义绘画理论、象征主义思想,并受到日本绘画构图方式和平面空间表现的影响。
在《The Open Window》中,画家采用迷人的色彩,搭配朦胧若珍珠般柔和的光线装饰这间画家在诺曼底家中的房间。博纳尔并不注重刻画房间内的细节,而是着笔于房间向外连通的窗,即画作的焦点是透过窗这一视线的通道得以看到的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树叶和外面的紫罗兰色的阴影。这一效果的实现,正是得益于由窗框、墙壁和晦暗之中百叶窗切割下交织的亮部与暗部组成的精巧的框架。
爱德华·维亚尔
爱德华·维亚尔出生于古依索,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作为内景主义画派领袖之一,画家维亚尔运用印象派技法来描绘亲戚朋友在室内、巴黎花园里和街道上的日常生活。在《艺术家的母亲和妹妹》、《花园聚餐》和《画家凯尔·泽维尔·罗塞尔和他的女儿》等作品中,维亚尔着力于小型的重复图案,将人物融合在背景之中。他也绘制大型装饰画板和屏风,设计舞台布景并发表了一系列平版画,如《室内景色》(1899年)。
维亚尔在巴黎茱丽安学院求学期间结识了皮埃尔·博纳尔保罗·塞律西埃和莫里斯·德尼,与他们组成称为“纳比派”的象征主义画派团体。
维亚尔绘画形式的演变建立在撷取某些日本浮世绘元素的基础上,他依据一种纯美学和装饰趣味的设想以及一些着色与构图原则进行客观的变形。维亚尔早期创作的插画和石版画具有简单明了的装饰趣味,以突出的轮廓线条削弱传统绘画的体积感,具有平面化倾向,色彩柔和,有着平涂的浅黄色背景,在创作手法上几乎与浮世绘如出一辙。他在一些作品中甚至大面积地使用平面的装饰图案,这是日本浮世绘艺术给予他的灵感。
影响
纳比派的艺术思想前接印象主义,后联野兽派、立体主义,是连接19、20世纪西方艺术的桥梁。以维亚尔博纳尔等为代表的纳比派画家,在印象派的影响下对自然进行“重新加工”,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强调表现唯美的现实。纳比派在颜色使用、绘画情节表达、装饰趣味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其丰富了西方20世纪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30 10:39
目录
概述
概念简述
历史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