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坑切梢小蠹,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前苏联及一些西欧国家的
节肢动物,在中国属于二级危害性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
华山松、
高山松、
油松、
云南松及其他
松属树种。
分类地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南、陕西、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日本、朝鲜、蒙古、前苏联及一些西欧国家。危害华山松、高山松、油松、云南松及其他松属树种。
形态特征
体长3.4~5.0毫米。头部、
前胸背板黑色,鞘翅黑褐色有强光泽。眼长椭圆形。触角锤状部3节,椭圆形。额部略隆起,有中隆线,起自口上片止于额心。前胸背板长度与背板基部宽度之比为0.8。鞘翅长度为前胸背板长度的2.6倍,为两翅合宽的1.8倍。刻点沟凹陷,沟内刻点圆大,点心无毛;沟间部宽阔,翅基部沟间部生有横向瘤堤,以后渐平,沟间部的刻点甚小,有如针尖锥刺的痕迹,各沟间部横排 1~2枚,翅中部以后沟间部出现小颗瘤,排成一纵列;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短毛,微小清晰,贴伏于翅面上;沟间部的小颗瘤后面各伴生一刚毛,挺直竖立,持续地排至翅端。斜面第2沟间部凹陷,其表面平坦,没有颗瘤和竖毛。
生物学特征
该虫一般1年发生1代,亦可产生姐妹代。以幼虫、成虫在树皮下越冬。在中国南方,该虫一般3月下旬成虫开始飞出,取食马尾松梢头,这是越冬后的补充营养(复壮营养)时期,然后成虫在衰弱立木或采伐后的干枝内筑繁殖坑道,交尾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化,幼虫期约1个月,5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新成虫出现,开始蛀食新枝梢头,这是越冬前的补充营养(成熟营养)时期,8月底至9月初成虫越冬。繁殖坑道筑于树皮与边材之间,母坑道单纵坑,长5—6cm ,最长可达 15cm 以上;子坑道约10—15条。该虫卵、幼虫、蛹均在坑道内度过,新成虫羽化后蛀入树梢,蛀食松枝,蛀孔直径约 3mm ,自下向上逐渐深入髓部,蛀食一定距离后退出旧孔,另蛀新孔。
该虫的整个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枝干内部,隐蔽性强,在云南,年均温度14-20℃ ,月均温度8-23℃ 的范围内均适合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生长发育。
该虫有效侵入孔数量与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在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月平均气温高,该虫有效侵入孔增加,虫口数量大,危害严重。
鉴别特征
成虫 体长3.4—5mm 。头、
前胸背板黑色,鞘翅红褐至黑褐色,有强光泽。前胸背板的长与背板基部的宽之比为0.8。鞘翅长为前胸背板长的2.6倍,为两翅合宽的1.8倍;刻点沟凹陷的刻点大于沟间部的刻点,且排列稠密,点心不生茸毛;沟间部的刻点较稀疏;鞘翅基部的横向瘤起较多;翅中部以后各沟间部有一列小颗瘤,颗瘤后面各有1根竖立的茸毛,斜面部分的沟间部上偶有倒伏的茸毛;鞘翅斜面第二沟间部凹陷且平滑,只有细小刻点,没有颗粒和竖立的茸毛。
卵 淡白色,椭圆形;
幼虫 体长 5- 6mm ,头黄色,口器褐色,体乳白色,粗而多皱纹,微弯曲;
蛹 体长 4.5mm ,白色,腹面末端有1对针突,向两侧伸出。
危害症状
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
云南松、
马尾松、
华山松等松属树种,是中国松树上的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取食寄主的干部韧皮组织和梢头的髓部组织,切断树内水分和养分供应,造成树叶枯黄调落,树木枯死。该虫在中国
云南、
贵州、
四川等西南部分省、市发生、危害极为严重。特别是在云南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面积的云南松遭受此虫的危害,损失极其严重,仅1988年的危害面积达到6万余h平方米,造成大面积林木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对针叶林的安全已构成严重威胁。同时,该虫还可携带一种蓝污
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可加重对寄主树木的危害。
传播途径
该虫靠成虫有一定的飞翔能力,可作短距离的自然传播;人为调运带虫原木、伐桩,以及带皮松木则可以造成远距离传播。
检疫方法
该虫在原木和枝稍上的被害状比较明显,一般可见由蛀孔溢露出松脂,初呈粉红色柔软的漏斗状凝脂管,后变为白色或黄白色,且脆硬枝梢的针叶萎黄,折断后髓心已被蛀空,进一步解剖即可见到成虫;如原木上的漏斗状凝脂管剥落,需剥开树皮找出虫体,根据害虫形态特征和坑道类型进行鉴定。
防治措施
营林措施
及时清理蠹害木并及时进行更新造林或补植补造,努力营造多树种
针阔混交林,增加林分的生物多样性和对病虫害的自控能力[2,9]。
生物药剂防治
在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中应用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粉剂或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粉剂防治,每年1-2次,每次药量 15kg /hm2,有较长的持效期,有利于保护天敌和环境,实现可持续控灾。
化学药剂防治
对风景林、行道树、水源林等一些高价值林分中的受害木,有保护价值的稀疏林地中的受害木或林区中呈单株及零星分布枝梢受害木,每年可在
小蠹虫梢转梢期间使用孔机注射树虫净防治;对发生的中幼林使用川宝一号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也可用吡虫啉粉剂防治,用药量 15kg /h平方米。
检疫措施
加强对从疫区外运原木、枝桠、薪柴的检疫,对外运的原木、枝桠、薪柴可用40%
氧化乐果乳液50-1000液进行处理;此外外运原木、小径材必须剥皮或采用熏蒸硫酰氟、溴甲烷20-40克/立方米处理1-2天;磷化铝30-40克/立方米处理4-6天,有水源的地方也可将被害木水浸一个月以上进行处理。
生活习性
在中国南方,该虫一般3月下旬,成虫开始飞出,取食马尾松的梢头,这是越冬后补充营养(复壮营养)时期,然后成虫开始在衰弱立木或采伐后的干枝内筑繁殖坑道,交尾产卵。4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幼虫期约1个月,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虫出现,蛀食新枝梢头,这是越冬前补充营养(成熟营养)时期,8月底至9月初成虫过冬。繁殖坑道筑于树皮和边材之间,母坑道单纵坑,长5—6cm ,最长可达 15cm 以上;子坑道约10—15条。
物种管理
201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情况公告,对99种林业有害生物进行危害性评价,并划分为4个危害等级,纵坑切梢小蠹属于发生面积超过100万亩的林业有害生物,被划为二级危害性林业有害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