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兰
兰科兰属植物
豆瓣兰(学名:Cymbidium serratum Schltr.)是兰科、兰属植物。地生植物;豆瓣兰与春兰相似,但易区别于春兰:其根比春兰根粗壮,直径0.3-0.5厘米;假鳞茎集生成丛,高1.0-1.3厘米,直径0.8-1.2厘米;叶比春兰细窄,细线形,基部狭窄,边缘有细锯齿,质较较硬;叶3-7枚,宽2-4(-5)毫米;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通常高20-30厘米。花序具单朵花,极罕2朵;花直径6厘米,萼片披针形,通常无香气,花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绿色或淡褐黄色而有紫褐色脉纹(基部尤为明显),唇瓣3裂不明显,长而反卷,有紫红色斑点;花色通常碧绿,故称“鹦哥绿”;无香或微香,花期在12月至翌年3月。蒴果。
形态特征
地生植物;豆瓣兰与春兰相似,但易区别于春兰:其根比春兰根粗壮,直径0.3-0.5厘米;假鳞茎集生成丛,高1.0-1.3厘米,直径0.8-1.2厘米,呈椭圆形;叶比春兰细窄,细线形,基部狭窄,边缘有细锯齿,质较较硬;叶3-7枚,长35-70厘米,宽2-4(-5)毫米;花葶从假鳞茎基部外侧叶腋中抽出,直立,通常高20-30厘米。花序具单朵花,极罕2朵;花直径6厘米,萼片披针形,花瓣长圆形,先端圆钝,通常无香气,花色泽变化较大,通常为绿色或淡褐黄色而有紫褐色脉纹(基部尤为明显),唇瓣3裂不明显,长而反卷,有紫红色斑点;花色通常碧绿,故称“鹦哥绿”;无香或微香,花期在12月至翌年3月。蒴果。
产地生境
豆瓣兰分布于中国贵州、湖北、四川、台湾、云南。生于海拔1000-3000米多石的开阔的森林或排水良好的草坡之上。豆瓣兰习性与春兰基本相似。在野外多生于石山杂木林地,灌木丛草坡上。海拔300-2500米。豆瓣兰喜阳光微多于春兰,根系粗壮,含水量充足。
栽培技术
基质
栽培基质,以含有丰富腐殖质、疏松、通气排水良好、肥分适宜、pH值5.5-7、无病菌虫卵的颗粒植料较好。笔者就地取用腐殖土40-45%、火烧土(红土)40-45%(火烧土,偏碱性,需用硫酸亚铁1000倍液或白醋对水浸泡后使用)、火砖砂粒10-20%,或蕨根50%、红土50%配制。
盆具
豆瓣兰根系粗短,植株较小,宜用19厘米×24厘米通心透气的塑料兰盆或泥盆(即素烧的瓦盆)。
栽植
下山兰或换土换盆移栽的兰苗,修剪除病根病叶,用毛刷在自来水下轻轻冲洗干净,倒挂通风处晾干,然后用消毒灭菌剂根必治600-1000倍液,浸泡2-3小时,取出晾干水分栽植。栽培土在植前用筛子筛弃粉末,对水拌潮,分级使用。盆底可用直径1-2厘米的塑料泡沫,填至1/3,然后用腐殖叶铺盖(防止植料下漏),盆中层填人粗颗粒植料。左手拿住兰株的假鳞茎,把兰根自然舒展,不要紧靠盆壁,填人植料,边填边震动,使兰根与土紧密结合。栽好后放置通风阴凉处,隔3-5天后,再浇水,以利兰根伤口愈合,减少病菌传染,提高成活率。
施肥
用砂壤土、火烧土、火砖粒混合料栽植,一年内肥分基本能满足兰株成长需求。若使用蕨根、红土,养分不足,需适当施肥。每年在梅雨季节前,适当施经过发酵腐熟的菜籽或花生麸。每盆每次施20-30克,靠盆边三角形堆放,不要撒施盆面,以防肥害。发苗期喷施5—6次兰菌王或喷施宝。成长和花蕾孕育期,喷施4-5次磷酸二氢钾,对增强抗病和促进花色、花香有良效。
光照
豆瓣兰对光照的需求,稍多于春兰类。入冬至翌年5月,晨光斜照2。3小时,晚霞照射1-2小时。炎热高温期,透光度约20-40%,兰棚室内需控制在30℃以下。
病虫防治
豆瓣兰叶片不多,且细窄,注意控制盆土微潮,病虫害自然减少。预防性施药,杀菌剂有:百菌清600-800倍液;唑酮·福美双(菌太克)1500-2000倍液;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每月喷施1-2次。杀虫剂有:高效氯氟氰菊酯(功夫)3000-4000倍液;氟氰戊菊酯(氟氰菊酯)1500-2000倍液。视虫害情况施用,或每季喷施1-2次除虫害。
下级分类
豆瓣兰花萼、花瓣通常比春兰要厚要宽,瓣形端庄,代表性品种有:荷瓣优秀品种“滇池荷”、长脚梅瓣“绿玉寒梅”、极为罕见珍品“荡山红素”、副瓣蝶化高品“宁玉彩蝶”、集多瓣多舌蝶瓣于一身之“红芙蓉”等。
主要价值
叶形优美,花具清香,多盆栽用于客厅、卧室或书房观赏。可吸收空气中的甲盛等有害气体,花分泌出来挥发油含有有机物的临类及内类、类等,可清新空气并有杀菌作用。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NT)。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二级。
参考资料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Cymbidium serratum Schltr..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 Kew Science.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5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