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思维即线性思维方式,是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而不是事物本质的抽象,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的,片面、直线、直观、直接的
思维方式。
定义
形式逻辑只是
知性逻辑,但如果把其作为思维方式就是线性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把握复杂
经济现象后面的本质和规律。
非线性思维则如电脑的
RAM(Random Access Memory),
突破时间和逻辑的线性轨道,随意跳跃生发,又如
HTML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状连接路径。尽管如此,非线性仍然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甚至与科学不沾边。
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无论线型还是类线型的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
思维方法。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
静态思维。而非线性思维是指一切不属于线性思维的思维类型,如
系统思维、
模糊思维等。
分类介绍
正向线性思维
正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最终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片沁人心脾的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中雪白的
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但它白得像一片
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刘白羽《
白蝴蝶之恋》)
问题:“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比喻什么?
这个问题考查的点涉及到
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句子的含义。要获得最终的答案,就必须从寻找“一滴圣洁的水滴”的本体开始,其本体指的是白蝴蝶,再沿着正向的方向向前思考,而白蝴蝶的圣洁,实际上是指白蝴蝶的洁白之美。继续向前思考,就得搞清白蝴蝶的洁白之美与“落在灵魂深处”的关系。不难明白,正是因为白蝴蝶的洁白而又坚韧,才打动了“我”的心,从而使我生出珍爱之情。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到“由惊叹白蝴蝶的美丽而产生的珍爱之情”,这正是这个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整个问题的最终答案。整个
思维过程是由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始,到句子的含义结束,始终沿着正向线性发展,如果用图示来表达,就是下面的正向线性思维图:
一滴圣洁的水滴→白蝴蝶→白蝴蝶的洁白之美→落在灵魂深处→打动“我”的心→珍爱之情
逆向线性思维
逆向线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如果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拓展,无论经过多少个点,最终都难以达到思维的正确结果。既然正向走不通,就得向着相反的方向思考,经过一个或是几个点,从而最终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是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比如: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惟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节选自
史铁生《
我与地坛》)
问题:这段文字重点写母亲给作者的生存启迪。作者得到怎样的生存启迪?
这个问题考查的是对阅读的段落的思想内容的概括。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应该是作者的境遇,即自己的残疾。如果沿着向向前思考,那么就只能是由自己的残疾,到自己的不幸,到自己的痛苦,无休止地思考下去,最终也离不开自己,离不开自己的痛苦、不幸、生命没有价值和死亡等等,因而得不到正确的思维结果。既然正向走不通,不妨逆向一试。要逆向思考,就得由自己而想到别人,在这里与作者自己联系得最近的别人就是母亲了。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带给母亲的又是什么呢?儿子的痛苦和不幸带给母亲的也只能是痛苦和不幸。母亲为什么会因为儿子的痛苦和不幸而痛苦和不幸呢?只因为母亲对儿子有着无私的关爱。如何回报母亲的无私的关爱呢?这就还得回到自己,只有自己不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从残疾的阴影中走出来,“好好的活”,以生命的顽强来面对自己的不幸,才能给母亲以宽慰,从而解除母亲的痛苦和不幸。概括起来,得到的启迪就是“不要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中,残疾是生命自己的阴影,生命的顽强可以从阴影中走出来”。
顽强地生存←回报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无私关爱←母亲的痛苦和不幸←自己的残疾、痛苦和不幸。
正向线性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某一个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如果思维不线性发散,而只是沿着直线向前,就只能得出一个最终的思维结果,从而难免思维结果的片面性。因此,思维线性发展的方向必须多向的,最终得到思维的结果也是多个的,正是这多个结果,才是思维最终要得到的全面的正确结果。在答题中,也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比如:
一百年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在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人,他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位伟人所生活的84个年头,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诞生时,
路易十四尚在王位,他去世时,
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
王冠。
在
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国元首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元首更高,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一个新的纪元从伏尔泰开始。从此我们感到,最高的统治力量就是让一切被
理性思考。(节选自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问题:作者认为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中涉及到的是伏尔泰和“时代”所具有的特点,最终通过特点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也就找出了伏尔泰“是整整一个时代”的原因。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可以从伏尔泰开始,也可以从“时代”开始,但无论从哪个点开始,思维都必须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散,否则,得到的原因就只能是一种,也就难免得出片面的结果。如果从伏尔泰开始思考,就可以找到,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对这个时代他的贡献在于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可见,他不仅与哪个时代的特点紧密相连,而且他的特点也正代表这个时代的特点,因此,他就是整整一个时代。归纳起来,其原因就有四个方面,即他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该时期又是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他是各派思想的元首,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正向线性会聚思维
正向线性会聚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开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线性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会聚成为一个点。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如果从多点开始的思维始终各自正向线性向前发展,就会漫无边际,不能最终会聚,得到正确的思维结果,在答题中,也就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思维的关键是在恰当的时候会聚为一点。比如:
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和无名的烦闷会突然弥漫了我们的心头。每当夜幕徐徐降临,这种朦胧的情绪便会吞没一切。这种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
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因为是无形的,所以更不容易觅得。(节选自
赵鑫珊著《
科学·艺术·哲学断想》)
“客舍
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在这个问题中,要搞清引用该诗的作用,就必须搞清该诗所写的内容与文段的联系。诗中出现了“并州”“咸阳”“桑乾”等地名,这些地名又都是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故乡是咸阳,居住地是并州,可是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回望的却是并州,并把并州当作了故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觉呢?诗人客居并州已十年了,可以说并州已是诗人现实世界中的家园。当诗人渡过桑乾水后,诗人远离家庭,自然会思念家园,家庭是现实世界的家庭,思念的家园自然也就是现实世界的家园,那就是并州,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错觉。然而,这两条线并没有会聚到一起,那究竟是什么才能使这两条线会聚在一起呢?那就是诗人心中始终挂念着的故乡咸阳,可见,咸阳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乡,与之相对应,那就是精神的故乡,精神的家园。原来,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在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中寻找的家园不是现实的家园,而是精神的家园。
把思维过程用线性来进行描述,目的就是为了使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可感,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使思维更加开阔,更加灵活,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以上探讨既显粗浅,也不够完善,可以说是浅尝辄止吧。
思维优势
1、只记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50%到95%的时间
2、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节约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时寻找关键词可以节省时间:总共节约90%的时间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主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重要的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改善创造力和
记忆力8、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
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
10、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
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这会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有可能没有穷尽地流动
11、思维导图与大脑自然的完成或完整欲望相符合
12、大脑不断地利用其所有的皮层技巧,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
新事物思维定势
一般认为,
思维定势是主体认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即把新的认识纳入旧有的思路的待发状态。在这种待发状态下,一旦相关的刺激出现,主体就会把对刺激的认识活动拉入旧有的思路。尽管这种思维定势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中,然而,人们在实际的思维动作中却很难形成对思维定势的自觉意识,很难感觉到自己的某一认识活动确实是在受到特定思维定势的支配和制导,因此,思维定势的真正内涵也往往不易被人们把握。
定势实例
大猩猩
大猩猩作为高等生灵一族,被人类视为最亲近的同脉。对大猩猩的
思维能力,人们惊叹之余又每嗤嗤笑之。用人眼看来,大猩猩附着了思维的举止实在幼稚可笑,连孩童都比不上。
科学认定,大猩猩的思维方式属线性思维,并且是在低级的层次。简单地说,线性思维就是一种直线、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笑罢大猩猩,不妨检点人类自己的线性思维,亦有可笑之处,更可反思。
美国航天员
美国
航天员在太空中用
圆珠笔写不出字来,于是航天局拨专款秘密攻关。以美国人的能耐,搞出“
太空笔”当然小菜一碟。庆祝之余有位官员突生疑问:
苏联航天员在太空中写字用什么笔?精干的谍报员很快弄回了答案:铅笔!这是线性思维制造的幽默。
引火烧身
一老爷车抛锚在漆黑的夜晚,车主初步判断油烧光了,便下车检查油箱。没有手电筒就顺手掏出打火机照照亮,结果“轰”的一声巨响,事后,他躺在病床上自悔引火烧身:“当时只想借打火机的光,看看油箱里还有多少油,根本不曾想打火机的火会引爆油箱。”这是典型的由线性思维惹的祸。
摆脱思维
线性思维是高等生灵认知事物的基础之石,也是负重之石。人类走进这扇智慧之门,却又或于其中,中国人在某些方面尤为甚之。比如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是粗细不等的线条艺术;绘画,立足于线条而疏于西方油画的层次和
立体感;音乐,讲究横向的旋律、音色、节奏、力度,而缺乏纵向的和旋和声。
长久以来,都习惯于线性思维。简单地以好和坏区分人,是曾经的年代塑就的思维定式。从单纯地用黑和白看待世界,到加入灰色改良,依然没有摆脱线性思维的纠缠。
当今时代,“世界是平的”。在“
全球化3.0”中,一切疆界正在抹平,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个人成为主角。
成为世界主角的个人,必须摆脱长期的“线性”教育对自己的世界观、
人生观影响,以开放的
网状结构思考和判断问题,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审视已知和未知的事物。
如果这样,世界不再黑白二色,绚丽多彩扑面而来;在遭遇问题的
多元性的时候,应是神明气爽,游刃有余。
要摆脱线性思维的缠绕,本身是一道难题,本身也是一种智慧。颠覆一种习惯,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甚至需要涅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