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万姓统谱,
练埙,字声伯,长洲人,洪武中以文学膺聘,授左春坊司直郎,尝劾大臣不法事,特赐锦衣世袭,改
御史,以气节自负,僚采惮之。
练埙,字声伯,后更名则成,明初人。祖籍福建
浦城,父练士章(字文达)曾任苏州某海道万户府的总管,因之迁居尹山,宅址在今尹山街8号一带。练埙幼时即以气节自负,与众少合,
洪武十一年(1378)在尹山澹台书院中设义塾,延儒士高平人范焕为师,供里中子弟就学,还割田三十亩作为办学经费。明初学者宋濂为作《长洲练氏义塾记》。后练埙以文学拜左春坊司直郎,充东宫经筵讲官,负责教授太子。担任言官,尽心尽责,遭到同僚的嫉恨。曾纠改尚书不法事,得到明太祖的赞许,特赐锦衣一袭,升河南道监御史(正七品)。后遭嫉恨者中伤,调任云南广西府推官。最后被人下毒而死,年仅三十七岁,时人都为之惋惜。归葬光福凤凰山。
练埙、练篪在尹山土山顶上设立义塾。当时的著名
文学家、教育家
宋濂在《长洲练氏义塾记》中,详细介绍了该义塾的相关情况。大体意思是,洪武八年(1375年),皇上(
朱元璋)下诏,要各郡县闾里都兴办书塾、聘请老师,并要求地方官经常监督,于是全国连穷乡僻壤都兴办了学校。当时属长洲县的尹山,居民繁多,喜欢追逐利益(经商),很长时间不知道接受教育。洪武十一年,当地大族练埙跟弟弟练篪商量,说他们的父亲就曾有兴办学校的志向,可惜没能实现,现在皇上都下诏了,怎么可以再无动于衷呢?于是他们平整土地,在尹山上建造了三间堂屋作为讲习的地方;旁边还兴建了宿舍、厨房、厕所;聘请高平(今属山西)的读书人范焕为师,让尹山一带人家的子弟在这里读书。练家还拿出了三十亩地(靠收取租米)作为办学经费的来源,真可谓“义”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