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遗传是指由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它们的不同点:
一、细胞核遗传中,除
伴性遗传外,其
亲本不论是正交还是
反交,子代的
表现型均为
显性性状,细胞质遗传,亲本的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子代只表现出母体性状。
二、细胞核遗传,符合遗传三大规律(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互换规律),
杂交后代有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其基因不像核内
染色体上的
基因能进行有规律地分离和
组合,杂交后代不一定出现性状分离,即使出现性状分离,也不出现一定的
性状分离比;也不存在自由组合的
连锁互换现象。
四、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分子,但是其分布的位置不同。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在细胞质中的
线粒体和
叶绿体中。
五、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遗传都是通过
配子,但是细胞核遗传雌雄配子的核遗传物质相等,而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卵细胞中;
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性状表达都是通过
体细胞进行的。核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有均分机制,遵循三大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物质(具有DNA的
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没有均分机制,是随机分配的。
七、细胞核遗传时,正反交相同,即子一代均表现显性亲本的性状;细胞质遗传时,
正反交不同,子一代性状均与母本相同,即
母系遗传。
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体内基因的表达是受基因表达调控系统控制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基因、基因表达调控系统的深入了解,以及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运用
基因工程的方法,即DNA重组的方法,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
生物的
遗传物质是DNA,一个
染色体不等于一个DNA分子,染色体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染色体主要存在于
细胞核。每种
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基本稳定的,如人是46条染色体、
果蝇是8条、
洋葱是16条、
水稻是24条......。由于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是稳定的,就保证每种生物遗传物质稳定。保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保证了生物前后代的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