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生活和经济学进行哲学反思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经济学和哲学的联盟,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存在和发展问题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经济哲学的兴起是经济学和哲学相互融合和范式变革的产物。
有关讨论
定义
看到以上国内对经济哲学教科书式的讨论,不得不认为这是
经济学自身的悲哀:她已如此远离了自身的伟大传统。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今天人们已开始越来越怀疑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的经济学的合理性,转而开始关注经济学的伦理乃至哲学纬度。也正是因为如此,问题开始变得急迫起来:什么是经济哲学?
“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
哲学,是人们认识
经济现象或解释
经济活动的一种
认识论和
方法论。”这段话,可以认为是对经济哲学较浅显的说明。事实上,经济哲学不是新兴学科,也不是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经济哲学是经济学的基石,是经济学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应有之意。
学科特点
一切
自然科学和
社会科学皆分化自
哲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当“概念是严格的,明确的和普遍被接受的等等,只要得出结论的推理方法在人们(至少大多数与此有关的人)中间得到一致赞同,才有可能建立一门形式的或经验的科学”。然而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社会科学虽获得了独立,却仍必须紧紧扎根于哲学的基础之上。因为,在一切社会科学中,我们在关注那些具体的专业对象之外,都会有意或无意地存在一种目的性的欲求,“意识到支配我们的一切行为的正确性”,这是一种见解而非知识。例如,在研究
消费者行为选择这一专业问题时,经济学家们都有意或无意地暗藏着对改善人自身的生存状况这一目的的欲求。仅对于消费者行为而言我们拥有诸多的研究方法--经验的或形式的;而对于改善人自身之生存状况,经济学家们却迷糊了,不知道该做什么--就在这时,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选择逃避的办法。正是在这里,经济学寻到了其属于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即哲学的一部分。也正是在这里,我们知道了经济哲学就是经济学最本质的部分,是经济学在构建起自身的
科学大厦时的基石。
理解方式
因此要理解经济哲学,我们必须理解哲学。这也是为何前文中称那些对经济哲学的定义乃教科书式的原因:即未理解哲学,也未理解经济学。什么是哲学?“哲学”:φιλοσ?φια,这是古希腊人对哲学一词的写法,词根为σοφ??,意为“智慧的人、贤者”。然而,似乎还是赫拉克利特的残篇第三十五中那句话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哲学的涵义: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事物。这句话可以对应于数千年后维特根斯坦的那句话:上帝准许哲学家洞悉置于每个人眼前的事物。是的,我们可以停止学究式的考古了,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哲学就是“寻求普遍性的知识,寻求关于整体的知识”。
因此,哲学在于对一切事物的探求,以此寻求
真理。然而人们或许能对整体(一切事物)有一种见解,却难以取得整体的知识,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无法把握某一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旦我们正确地理解并很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一种见解便转化为了知识,一门科学便从哲学中出现了。
结论
在我们如此理解了哲学之后,我们便可以找到经济哲学的概念,其来源于经济学中怎样都无法甩脱的哲学式的思索;来源于将扎根在经济学理论深处的见解转化为知识的尝试;来源于那些无法用
数学公式和
统计图表来解决的对经济事务性质的理解。在此,我们可以很轻易地由列奥·斯特劳斯对于“
政治哲学”这一概念的阐释中获得对于经济哲学的定义。经济哲学就是要试图真正了解经济事务的性质以及正确的或完善的经济制度这两方面的知识。
可是,当我们提出经济哲学的定义之后,我们发现这远未达到我们的目标。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当代的经济学已经远远悖离了经济哲学,以致于仅仅提出--更确切地说,应当是重申--经济哲学的概念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是一种属于18世纪的迂腐:对于任何实际的经济问题都于事无补。
因此,我们还需要强迫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去考虑一些他们总是在回避,或者说总是在推脱--超出自身的专业领域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在
莱昂内尔·罗宾斯自信地写下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之后,尤其在他将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于回答“人们达到其目标的过程如何受制于手段的稀缺”之后,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理会的问题了。换句话说,经济学家将自身围进了
实证主义公式的任务”。当经济学家在自信地写下Max U=f(X),s.t. 时,是否真正地以及正确地意识到了这公式背后的种种假设了呢?是否意识到这些假设不仅仅是对于客观事物,还包括种种人的生活以及人自身的假设呢?是否意识到当这些假设面对人类自身时其必然牵涉到对人类所处的整体性环境的理解呢?当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并认真思索、探寻这些问题时,便进入了经济哲学的思考;也只有当经济学家进行这样的思考时,经济学才真正回到了其本真:关于人的社会科学,数学公式才会消除那僵化硬冷的外表。连罗宾斯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经济学家若仅仅是经济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碰巧不是天才……,便是个可怜虫。
在这里我们真正地进入了争论的中心:经济学家是否应该去理会这样的思考呢?在当代的经济学理念中,回答显然应当是否定的。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去了解一切经济事务的性质,去认识正确的或完善的经济制度,显然有悖于自
马克斯·韦伯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任何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在于对实在进行经验的因果分析,揭示事件固有的和可能的联系。是的,如同
政治哲学、
法哲学乃至历史哲学一样--当然,经济哲学更迅速、也更彻底些--经济哲学衰败了,并且较之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说更为严重些,其似乎已经从人们的头脑中被抹去了。以致于今天的人们突然发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经济哲学。因此,在被
唯科学主义与实证的唯理性主义笼罩下的今天看来:经济哲学既非科学,亦非历史。更确切地说,仍是那种观念:经济哲学属于前现代时期思想家头脑中不成熟--不科学、不理性--而在如今看来则是迂腐的概念,没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可见,重申经济哲学的定义确实不能说明什么问题。问题不在于定义本身,问题在于这样一个概念是否必要。换句话说,经济学是否需要对在
经济现象的
因果逻辑分析之外的思考,是否有必要获得这些关于经济事务的性质以及完善的经济制度的知识。在此时我们必须而且应当表明我们的立场:这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在此并非意欲让每个经济学家都成为
哲学家--如果这样来理解便是曲解了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想法是荒唐且可笑的。但是我们明确反对这样的观点:……认识所意欲的东西本身的意义。……按照一般专门化的劳动分工,这个任务至少部分地落在专业经济学科的范围以外:这是
社会哲学的任务。因为韦伯自身也认识到:我们无法通过对
经验材料是的,经济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的行为,是
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在我们未获得对于这些经验现象的一种理解之前,我们怎么能够对其进行逻辑的和实证的分析呢?无视现实而盲目地崇尚于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其结果必然是令人恐惧的,社会科学道德价值的沦丧在二十世纪已经并且在这个世纪仍在造成可怕的灾难。然而,当我们面对眼前的经济现象时,我们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价值判断。你有选择的权利,却没有不选择的权利--
萨特这句名言是对“
价值无涉”原则在社会科学领域泛滥的今天最有力的批评。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奉所谓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一种道德败坏,观察社会或人类现象而不是提出价值判断的习惯,对任何偏爱的事物都具有腐蚀的作用。
因此,经济哲学的问题可以
归纳到价值判断的问题上来。而对于价值判断,我们有比重申经济哲学的定义更大的困难要去克服。
注 释
2、
刘敬鲁:《经济哲学需要研究的三类问题》,光明日报,2001-10-23
3、于文军:《经济哲学的学科归属(观点)》,人民日报,2000年3月9日第11版
4、这方面可以参见如:
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以及
韦森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纬度与道德基础》等。
5、
马涛:《
经济思想史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