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
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
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把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重点,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 J.Schwartz)等经济学家就6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货币化的比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
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本上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货币化比率与一国的经济发达
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所谓经济货币化,是指
经济活动中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的过程。它可以用
广义货币M2占GNP(或GDP)的比值(M2/GNP或M2/GDP)来表示.自从
金融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十分迅速。
经济货币化是指作为交换手段的货币作用大大加强货币的作用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和环节。随着转轨进程的基本完成
货币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
国民经济中全部
商品和
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和这个比重变化的趋势。
经济货币化是指货币经济向
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即一国生产、流通和消费中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易部分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
自货币产生以来,
经济体系便从纯粹的
实体经济运行,逐步演变为实体经济和
货币经济的交融运行,这个过程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经济货币化”.随着经济货币化
程度的加深,
信用的发展以及各种
金融工具的出现,整个经济的金融性日益突出,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金融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
程度决定了货币化
程度,而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又反过来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货币化达到一定
程度后便会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因为按照货币化的定义,即一国
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
商品和
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从理论上分析,不论
金融或经济发展到什么
程度,总存在着一部分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量,所以,货币化比率不可能大于1,其最高值或极限值只能是1,通常只是趋向于1。
商品流通需要以货币为媒介打破实物交换在时间、空间和对象上的限制,从而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所有商品和
劳务都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可以扩大价格的覆盖面和作用场,充分发挥
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促进及调节作用;货币作用
范围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使国家可以充分利用
货币形式和
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或
宏观调节。
经济货币化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可以摆脱自从
金本位时代以来以黄金做为
交易媒介的弊病,就是携带不方便,交易不方便的问题。2货币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比较容易体现各个国家货币的贬损
程度,可以反映
汇率。因为
固定汇率在这个时代来看只有少数几个
金融行业超级发达的国家才能做到。3货币化对国家控制金融经济政策有帮助,可以不断发行新币销毁旧币,而且可以有效的发挥
货币政策的功效,比如说增发新币,可以部分刺激
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