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技术
治疗技术
经皮穿刺技术又叫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技术主要用于需经皮穿刺插入导管进行各种心血管造影和经血管介入治疗。
操作名称
经皮穿刺技术
别名
Seldinger技术
适应证
经皮穿刺技术主要用于需经皮穿刺插入导管进行各种心血管造影和经血管介入治疗。
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动脉瘤、动脉闭塞,或由于纤维疤痕等因素致穿刺困难者。
术前准备
穿刺针(常用的有带针芯和不带针芯两种)、导丝、造影导管、扩张器、导管鞘、三通开关等。
方法介绍
1.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穿刺部位
①股动脉穿刺,最为常用。适合造影的血管,包括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外动脉及其分支、四肢动脉、颈内外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左心室及冠状动脉。②肱动脉穿刺。一般用于经股动脉逆行插管有困难,如动脉粥样硬化致髂动脉显著纡曲,或因病变禁忌导管通过患处如夹层动脉瘤,如上肢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造影等。③腋动脉穿刺。为较少使用的部位,适合于造影的血管同肱动脉。④颈动脉穿刺。主要用于颈内动脉造影或其他途径作颈内动脉造影失败者。⑤股静脉穿刺。为右心血管造影的常规穿刺点。适用于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血管造影及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造影。⑥颈静脉穿刺,适用于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造影及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的血管造影。
2.局部常规消毒与麻醉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常规皮肤消毒:①操作部位必须洁净,必要时用肥皂水洗净或剃净毛发。②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至少2次)拭去碘酊,待干后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2)常规局部麻醉:①麻醉前常规消毒皮肤;②用2~10ml注射器接5号或6号针头,根据手术种类及方法之不同,抽吸一定量的1%~2%普鲁卡因,先在穿刺(或切口)中心点皮内注射0.2ml形成小丘,然后将针头由小丘中央垂直刺透皮肤,边刺入边注射(应先抽吸,无回血者方可注射),直达预定深度为止。麻醉范围,依手术种类与要求决定。拔出针头后,应用手轻轻按压,1~2min后即可开始进行操作。
3.股动脉穿刺
常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处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一般在此点下方1~2cm处为穿刺点。用尖刀片将皮肤切开约0.2~0.3cm,将食指和中指固定股动脉,用穿刺针以45°左右角度刺入,当刺中动脉时,可见穿刺针随动脉搏动而跳动,其方向与动脉纵轴相一致,拔出针芯,缓缓退出套针直至见动脉血喷出,迅速插入导丝,确定导丝已进入动脉后,退出套针,并用手压迫穿刺处,以防血液沿导丝周围流出而形成皮下血肿。沿着导丝插入导管(必要时可先用与导管同样粗细的扩张器顺着导丝插入动脉数次,以扩张创道,使较软之导管易于通过,拔出扩张器,再沿导丝插入导管),拔出导丝,接上三通开关并与含有肝素生理盐水(肝素20~30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内)的注射器相连,抽有回血后,注入数ml肝素溶液使导管肝素化,关闭三通开关,即可操纵导管。如欲使用导管鞘,将导管鞘套在扩张管的外面,随扩张管一起沿导丝插入血管,拔出扩张器后即可经导管鞘插入导管。使用导管鞘主要优点是便于更换导管。
4.肱动脉穿刺
上肢呈30°~40°外展,一般在肘前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扪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穿刺针以20°~30°角度刺入,其他步骤同上。
5.腋动脉穿刺
一般患者仰卧,伸臂屈肘,手掌向上置于头部,在腋窝皮肤皱折的外侧触及腋动脉搏动,一般以胸大肌三角肌的下后方为穿刺点,穿刺针尖向腋窝顶部,与皮肤呈45°左右角度刺入。其他步骤同上。
6.颈动脉穿刺
病人仰卧,头稍后仰,于颈动脉三角区下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处触及颈总动脉搏动,穿刺点一般相当于甲状软骨下缘平面1~2cm处,穿刺针针尖向头侧,稍斜向内方,与皮肤呈30°~45°左右角度刺入,其他参见股动脉穿刺。
7.股静脉穿刺
多以股动脉为标志,在摸及股动脉搏动后,相当于股动脉穿刺点的内侧0.5~1.0cm处进针。穿刺成功后,可见静脉血自针尾处缓慢流出。或用无针芯穿刺与注射器相连,边进针边抽吸,直至静脉血抽出,表明已穿刺成功。其他步骤同股动脉穿刺。
8.颈静脉穿刺
仰卧,头转向对侧,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可触及颈动脉搏动。在锁骨上5~6cm处相当于甲状软骨水平进行,穿刺针指向胸锁关节外3cm处,与皮肤呈20°~30°进针。采用无针芯穿刺并与内有5~6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相连,边进针边抽吸,直至有静脉血回流,表明穿刺成功,即可引入导丝和导管。
注意事项
1.检查前行碘过敏试验,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接受检查。检查前4~6h禁食,便于可能发生呕吐等造影反应的处理。必要时酌情给予镇静剂如术前15~30min肌注安定10mg。
2.造影或介入治疗完毕后,拔出导管,穿刺局部加压15~20min(静脉穿刺可相应缩短),待穿刺点无出血后,加压包扎。
3.检查完毕后密切观察24h,以便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9 15:34
目录
概述
操作名称
别名
适应证
禁忌证
术前准备
方法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