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简称CES),是一种与传统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通过低强度微量电流刺激大脑,改变患者大脑异常的脑电波,促使大脑分泌一系列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的
神经递质和
激素,以此实现对这些疾病的治疗。
疗法介绍
由于与药物治疗相比,该治疗方法不存在任何副作用,且疗效稳固,因而在欧美等其它国家已被普遍使用,作为治疗焦虑、
抑郁、失眠及儿童相关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发展历史
虽然CES治疗仪作为一种治疗设备是从1981年开始,但CES治疗方法的使用历史却很久远。至少2000年前,
医生就开始用电鳐鱼缓解疼痛。克劳迪厄斯盖伦(公元前131 - 201年)还建议使用电鱼产生的冲击来作为一种治疗方法。
近代使用低强度电刺激的治疗始于1902年,
法国博士Leduc和Rouxeau第一次公布了应用低强度电刺激脑部的实验。1949年
苏联科学家将CES应用于焦虑和睡眠障碍的治疗。最初使用CES治疗时,
医生和研究人员经常选择将电极贴在
眼睛上,因为他们认为透过颅骨电流是无法透过的,后来研究者才发现把电极放置在
耳垂是更为方便,而且相当有效。
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关于CES的动物实验首先在在美国
田纳西大学(现在的威斯康辛医科大学)开始。很快德克萨斯大学
医学院在圣安东尼奥开始了人体临床实验,更多的实验开始进行。
研究和治疗
CES的治疗原理实质上是通过颞部向
颅骨传递特殊专利波形,直接刺激主管心理及
情绪活动的大脑、
下丘脑、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系统。
1、 促使其分泌释放能够调节个体
情绪与认知的各种神经介质,如内源性吗啡肽(具有镇静和产生欣快感的效果,个体的
免疫系统能够得以强化),
乙酰胆碱(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增强大脑记忆能力,全面改善脑功能),
5-羟色胺(在脑内可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
病理状态的调节)。
2、 影响和改善异常的脑电波,使之从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状态。显著增强了脑电
α波(大脑放松状态)功率,降低了脑电δ波(大脑困倦疲劳状态)功率。
4、迅速改善生理信号,如心率、
血压、肌肉紧张度、皮电、皮温。从而有效的控制紧张焦虑抑郁,调节
情绪状态。
相关的实验研究发现,CES能够有效地提高大脑血清素、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提高具有镇静作用的内啡肽的分泌量,并减少了皮质醇水平含量。
疗效
在CES治疗过程中,用户会体验到一种个令人愉悦的感觉,他们报告说,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轻”,思路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放松舒适的状态在医学被称为“阿尔法状态”。
大多数用户报告,在治疗过程中焦虑水平有明显地降低,其它用户报道在使用两到三天以后,焦虑症状有明显地改善,也有些用户需要使用9到10次才见到疗效。
到目前为止,关于CES的人体研究已经有126项,还有29项动物实验,1000多篇关于CES治疗法的文献报道,其中四篇被收录在
美国国会图书馆。CES的有效性不仅在临床使用上得到了证实,另外大量的实验研究也证明CES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所做的
Meta分析也再次证实了CES的有效性,统计结果表明,CES针对不同类型焦虑的有效率为89.84%到94.83%,其中单纯性焦虑89.84%,焦虑伴抑郁94.83%,焦虑伴其他91.08%;针对不同类型抑郁的有效率为86.79%到94.83%,其中单纯性抑郁86.79%,抑郁伴焦虑94.83%,抑郁伴其他89.06%;CES 针对失眠的有效率为93.87%。
另外,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关于4058人的不良反应调查研究发现,99.46%人没有任何不良反应,表明CES治疗是十分安全的,无任何副作用。
CES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治疗手段已经超过27年历史,全球的用户已经超过了30万用户。
有效性
2012年,FDA发布的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治疗抑郁、焦虑和
慢性疼痛的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几乎没有有关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高度可靠的高质量的研究”。比如,只有12.8% (39例中的5例)的研究用DSM标准确诊抑郁、焦虑和失眠。因此,FDA一致决定经颅微电流刺激器械继续归于III类医疗器械,因为“数据不支持其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有合理的保证,并且有很高的致病和造成伤害的风险。”
1970年代双盲对照试验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方面,疗效不确定或无效。其中一项研究中,6位病人中有4位病人因为抑郁症状加重中途退出,2位病人重新有自杀倾向。
1995年,《神经病与精神病学报》一篇论文应用
元分析方法对焦虑症做了文献回顾,这篇论文认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比安慰剂疗法显著有效,
P值1999年学术期刊《认知康复学报》发表的一项对23位受试者研究发现,86%的受试者抑郁症症状有改善,86%的受试者状态型焦虑症状有改善,90%的受试者气质型焦虑症状有改善。对其中18位受试者做了18个月的跟踪研究,总体而言,他们比最初的研究中的情况持平或有改善。
2006年,一项对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元分析引用了67例研究,分析了2910名病人。研究给出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对精神疾病改善状况如下:失眠改善62%,抑郁改善47%,焦虑改善58%,戒毒症状改善60%,
认知功能障碍改善44%。各试验设计中平均改善状况接近。
学术期刊《神经学家》(The Neuroscientist)2010年的一篇论文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能促进血清素、
γ-氨基丁酸和
内啡肽的分泌, 这可以解释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有效的病例。
解剖模型
计算机模拟分析预测,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会在大脑皮层结构或
丘脑、
岛叶和
下丘脑等皮层下结构和
脑干结构中产生显著的电流。
2002年出版的专著The science behind cranial electrotherapy stimulation引用了126例科学研究,包括人身试验和29例动物试验。约有145例人身试验已经完成,超过8800人接受过经颅微电流刺激。
一项前导性研究表明,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减轻
广泛性焦虑症症状负荷,在6周的研究过程中,病人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RS)指标下降。但是,这项研究病人样本较少,并且没有控制组。
但是对34例对照试验(涉及767名应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病人和867名控制组病人)系统审视发现,77%(34例研究中的26例)的研究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显著改善焦虑症状。
还有研究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应用于止疼和减轻牙科病人的焦虑。
一项历时3周的
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可以显著改善
纤维肌痛症病人的睡眠模式。一项纵向失眠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历时两年的跟踪研究中改善了症状,P值<0.0008。
发表在同行评议的医学学术期刊里的多项研究发现,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抑郁和焦虑方面统计上有明显效果,
监管
在美国,经颅微电流刺激技术受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并被列入III类(Class III)医疗器械,病人要接受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必须凭处方或由执业医疗从业者进行。开具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处方的医疗从业者需要根据所在州规定有相应许可证。医疗从业者包括医生、精神科医师、执业护理师、心理医生、医师助理、
职能治疗师。
根据1976年《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医疗器材修正案》,制造商只要能证明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FDA批准就可以进入此市场,采用的是510(k)程序,而非上市前批准程序。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各有三家和一家主要的制造商。
2002年经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引进中国。
机制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有人提出经颅微电流刺激可以减轻造成情绪失调的那些精神压力,与补品作用类似,平衡人的生理系统,这一特点使人不对经颅微电流刺激上瘾,而是借此行成新的习惯。
有人提出经颅微电流刺激的作用机制是,电流脉冲可以提升神经细胞产生血清素、
多巴胺、
脱氢表雄酮和
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能力,稳定神经激素系统。
电流使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等含量增高,使
皮质醇含量降低。经过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治疗后,患者处于“警惕但放松”的状态,表现在脑电图上,α脑电波增加而δ脑电波减少。
在经颅微电流刺激期间,电流主要作用于
下丘脑,电极置于
乳突部位,接近人的面部,计算机模拟表明,皮层和下皮层会感应出近于同样大小的电流。这一计算机模拟结果有潜在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