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suí jìng),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
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又称为姑息主义。“慰抚”之意。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时期曾设立过多个“
绥靖公署”,意图维护地区局势。绥靖有保持地方平静;安抚平定;过去反动政府不顾事理道义,使人民屈从于暴力和强权之下以求安定的意思。现多用于形容政策性的手段,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
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一般用于贬义。
名词由来
绥靖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最初是安抚、保持地方平静的意思。
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最初不是贬义的,这样翻译是一般的意译。只是最终的效果证明了绥靖的失败,后来才引申为为求苟安而去做一些违反理性与原则的行为,甚至这种行为里还有一种非理性的纵容。绥:安定、安抚。《诗·恒》:“绥
万邦。”“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三国志·薛综传》:“绥边抚裔。”靖:安定。《书·无逸》:“嘉靖殷邦。”
政策
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在某些可能导致战争的事务上作出让步来讨好某个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的外交政策。汉语中,这个词一般用于贬义,且一般特指1930年代英、美、法、苏等大国对德、意、日侵略者姑息、纵容,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以至本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图苟安的政策。
绥靖政策 (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
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
事件
绥靖政策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30年代,英美法对德意日侵略者姑息、纵容,不惜牺牲他国的领土主权以至本国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图苟安的政策。1931年日本挑起“
九·一八事变”之初,美英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苏联,对日本侵华不加反对。1932年美国宣布“
不承认主义”,反对日本破坏
门户开放政策和
《九国公约》。同时,美国又把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销日本。美国这种既指责又纵容的两面政策一直延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则一再偏袒日本。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拒绝对日经济制裁。1937年7月英日有田——克莱琪协定,它是
慕尼黑政策在远东的重演。
绥靖政策在欧洲的推行,以英法对德绥靖为主要内容,以英国为主导。1935年3月,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公然扩军备战。英法对此不加制裁,英国反而同德国缔结《
英德海军协定》,支持德国的毁约行为。 1935年1月,法国同意大利签定“罗马协定”,怂恿意大利于10月挑起侵略
埃塞俄比亚战争。英法操纵国联虽然不得不宣布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禁运石油和封锁
苏伊士运河。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1935年8月通过的
美国中立法,在1939年11月作了修改之后是绥靖政策的变种。它的目的在于隔岸观火,从中渔利。
1936年3月,由于英法按兵不动,德国不发一枪一弹,占领莱茵非武装区。8月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英法则推行
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德意干涉者,结果,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德国借西班牙战场完成了军事实验。1938年3月,英法听任
德国吞并奥地利,10月伙同德意把
慕尼黑协定强加给
捷克斯洛伐克,让德国占领了
苏台德地区。
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最丑恶的表现。
希特勒得寸进尺,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破产。
历史动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尤其是英国社会背景,绥靖政策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1、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经济决定政治;衰败的经济无疑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之一。
2、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是统治阶级推行
绥靖主义的温床,更是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3、特定的政治安排 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用心。
正是因为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推行“绥靖政策”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尤其是
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咄逼人的态势,使国人深感力不从心,不得不妥协避让。然而,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历史才走向了“绥靖”的起点。
历史启示
历史证明,“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
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绥靖政策”对当今国际政治外交尤其是中国仍有深刻启示。
1、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2、友好政治,维护国际稳定
3、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