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愆纠谬
汉语成语
绳愆纠谬(拼音:shéng qiān jiū miù)是一则汉语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书·冏命》。
成语出处
《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成语故事
义兴有个年轻人名叫周处,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 义兴的百姓把他和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一起称为“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 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齐放鞭炮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便到吴郡去找陆机和陆云两位有修养的名人。
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我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 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下决心改过自新,报名参军,守卫边疆,身历数十仗,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以身殉国,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成语寓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犯了错误不改正才可怕。很重要的一点,人们犯错误后能不能认识到错误、敢不敢承认错误。有的人犯了错误后,顾及自己的“面子”,怕损坏自己的威信,往往文过饰非,不惜用另一个错误掩盖已经犯下的错误。到头来,错误越犯越多,无法收场。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发现错误、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错误,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
成语运用
“绳愆纠谬”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指纠正过失,含褒义。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昔周之太仆,绳愆纠谬;秦之御史,职主文法。”
唐·柳宗元《谢李中丞安抚崔简戚属启》:“绳愆纠缪,列群肃澄清之风。”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上曰:‘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谬,魏徵之功也。”
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四十一出:“绳愆纠谬,臣道为先;罚罪赏功,乾纲不替。”
参考资料
绳愆纠谬.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08:5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