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缎岛是
鸭绿江的江心岛,面积67平方公里,为鸭绿江江口上第二大岛。绸缎岛位置位于
鸭绿江口主航道中国一侧,近代以来由鸭绿江泥沙淤积而成,现属朝鲜平安北道
薪岛郡,同时为朝鲜经济特区候选地。
历史沿革
鸭绿江口地区列岛是近代以来随着鸭绿江泥沙淤积逐渐形成的。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大清廿三省与地全图—附朝鲜州道与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鸭绿江口在朝鲜境内,而
薪岛、黄金坪、绸缎岛等岛尚未形成。
据资料记载:“大东沟(位于现西汉道中部)做为一个港口来看居辐揍点的地位。……木材从江的上游放下来,全部集中于此地,再经税务局办理手续后装海轮外运各地。”即使到了1905年其主汊性质仍未改变,另据航运史记载:西汊道入海的西南深槽水道是“当时江口宽27公里内的深水航道,3000吨级船舶可自由通航。”据考证:当时的西南水道上段已居陆地上,相当与庙沟的位置,而庙沟与现代江岸之间的苇塘是1905年—1927年间淤积而成的。当时的黄草坪(现黄金坪)是一个不见芦苇生长的小沙洲,信倜坪也很小,迎门港还未露出水面。西汊道的径流可以通过蚊子沟、迎门港、庙沟等多个北东向的分支与东汊道相通。
因此,在1933年印制的分省地图鸭绿江口地区可以看出,绸缎岛仍未形成,而薪岛则在鸭绿江口主河道南侧,靠近朝鲜一侧。之所以将薪岛划入朝鲜境内,与鸭绿江口主汊道的变化相关。鸭绿江径流量的98%从薪岛列岛以东汊道入海,西汊道已成为基本脱离鸭绿江径流影响的废弃汊道。然而,在60多年前,西汊道曾是径流的重要入海通道,更早的时期甚至是鸭绿江径流主要入海通道。
后来,由于沉积作用,西汊道中沙洲横生,庙沟等边滩加高转为陆地,黄草坪、迎门信倜坪也淤高转为河口沙岛,西汊道的流量开始大幅度减小。西汊道在其渐渐消亡的过程中,又突然地受到了强烈的人工干扰,使这一时期的三角洲演变变得十分特殊。因西汊道沉积作用强烈使水流流路多变、滩多水浅,降低了航运价值。1941年开始,日伪开辟了南深槽水道(为了侵略的需要),俗称“南水道”。并堵截了迎门港等与东汊道相通的支汊与西南水道、洋鱼岗水道。这些工程使西汊道的流量比整治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增加的流量大部分为潮流,河水径流只占10%左右,这种水动力条件使西汊道深槽不断刷深,而滩面却渐渐淤高。1942年又修了水丰电站大坝使河流输沙显著减少,挟沙能力显著提高。这样,堵塞了的东、西汊道的连通支汊很难再迁移变化,泥沙开始在人工造成的低能环境中落淤。薪岛、信倜坪和黄金坪之间的浅滩不断淤积的结果终于使信惆坪和薪岛浅滩连在一起,形成绸缎岛。东大坪和大东沟口外的边滩也因淤高而转变为陆地。这一时期河口三角洲的面积明显增加。最终形成了绸缎岛。
虽然,绸缎岛、薪岛靠近中国,但这是近现代以来才形成的结果。因此,无论是1935年《最新中华形势一览图》,还是1943年中华民国国防部测量局绘制的鸭绿江口局部,均显示薪岛在朝鲜境内(绸缎岛尚未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根据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边界条约》第二条关于“在本条约签订前,已由一方公民定居或耕种的岛屿和沙洲,即成为该方的领土,不再改变”之规定,薪岛、绸缎岛归朝鲜所有。
现状
该水路在四十多年前是连接江和海的一个重要运输通道,但随着岁月流逝,河道淤积和河床变窄,实际上已丧失了运输作用,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中朝界线的意义。
影响
有媒体称,绸缎岛的丧失,使中国永远失去了鸭绿江的出海口,不得不建设丹东新港。同时失去了获得河口段大片新生土地和岛屿的机会,失去了大片的海洋国土。
但这是不了解中朝边界历史及现状的观点,绸缎岛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泥沙岛屿,且由于鸭绿江口一直向南移动才出现了边界现状。且由于鸭绿江是中朝界河,中朝两国船只可在江上任意地点任意航行,故中国船只出海权并未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