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婊
网络流行词
绿茶婊(Green Tea Bitch)是一个网络流行语,起源于2013年“海天盛筵”嫩模陪睡事件,本是泛指模特界外貌清纯脱俗,实质生活糜烂,思想拜金,装出楚楚可怜,但富有心计,靠出卖肉体上位的妙龄少女;后又成了长发飘飘、清汤挂面、貌似素面朝天但暗地里化了妆,特质是装出人畜无害、心碎了无痕、岁月静好的多病多灾模样,其实野心比谁都大的女性的专有名词。
词语来源
2013年3月24日,“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在新浪微博发布的一条微博中,其点名道姓地指出知名女作家是“绿茶婊”的典型代表。
2013年4月3日,海南岛三亚举办“海天盛筵”展览会,一时间富豪云集,引来数以百计的嫩模参加。后来传出该次活动涉及“聚众淫乱”(活动举办方和三亚市人民政府都否认)。在这些传闻和围观中,“绿茶婊” 一词应运而生,用以指代在该次活动中出现的那些长相清秀可人却疑似出卖肉体而获得名利的嫩模。
流行背景
2013年4月8日,有网友整理出《绿茶婊鉴定26条: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绿茶婊”》,很快得到众多网友的转载与传播,引起热烈讨论。从此,“绿茶婊”不再仅针对嫩模这个小群体,而悄然演变成为对具有某些特征的单身女性的称谓。
2014年4月,“奶茶妹”也因与京东CEO刘强东的恋情而被一些网友称为“绿茶婊”(网络中也由此出现“奶茶婊”这一新词)。
2015年1月,由“H.H 先生”创作的漫画“连女人都无法容忍的女人”被搬上了微博,并被变换了标题,改为“鉴定绿茶婊”“告诉你什么是绿茶婊”等文字,这组图片被网友大量转发,成为热门微博。这些微博所定义的“绿茶婊”又成了长发飘飘、清汤挂面、貌似素面朝天但暗地里化了妆,特质是装出人畜无害、心碎了无痕、岁月静好的多病多灾模样,其实野心比谁都大的女性的专有名词。除一些网络营号、段子手发布外,《中国新闻周刊》《法制晚报》《I时代报》的官方微博也发布了相同图片的微博,虽所配文字各不相同,但均出现“绿茶婊”字样。
词语应用
词语辨析
“绿茶婊”是产生于网络的新修辞,这一修辞指称的群体在当代社会主流语境中被称为有定语修饰的“婊子”,她们与历史中的同类群体一样,其身份实则是被赋予、被言说的,参与建构其身份的是众多参与网络信息生产的草根网民,并且是无法参与消费“绿茶婊”的“屌丝”阶级。“绿茶婊”其重要的修辞特征在于“绿茶”与“婊”两个语义的自相矛盾,即矛盾修辞体。
绿茶”,东方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饮品,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与东方儒释道思想结合,生成独特的茶禅文化。“绿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美好、纯净的精神意象。将纯净的“绿茶”与污名化的“婊”合并构成新修辞,该矛盾修辞体其所再现出的强劲语义张力,表征了一种转型期中国社会对年轻妇女矛盾的身体政治:可被称道的女性其外在观感应如“绿茶”般美好、纯净;与此同时,女性的身体却可供消费、可作为商品售卖。这些外表如茶纯净且有可供交易的妇女,一方面,有着被爱慕的美好外在;另一方面,又遭受正统社会性别秩序的排斥与鄙视,从而冠以“婊”的污名。
在中国的语言传统中“婊子”亦经过了长久的发展、演变。在古代用“婊”长久以来,用来指称从事性交易的妇女,且极少单字使用,常常做“婊子”使用。李良玉教授在其研究中引述了以下几种对“婊子”的定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对‘妓女’的释义有二条,第一,‘古代歌舞的女子’;第二,‘旧社会被迫卖淫的女子’。该书1989年版改为‘卖淫的女子’,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社会被迫卖淫的女子’,该书1997年修订本改为‘以卖淫为业的女人’。林晚秀(林晚秀,1989)先生综合了中外学者的看法,认为妓女就是‘从事收费的性服务的女人’。”同时,针对人们也习惯于把行为放荡但并非从事卖身活动的妇女蔑称为“婊子”,以及现在很多从事卖身者并不是为了谋生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这两种情况,李良玉教授对以上这些“婊子”定义做了扬弃和补充。他认为,“婊子”的特征为:“(一)不分对象地卖淫(与嫖客的性交或其他色情活动);(二)卖淫活动收取报酬;(三)有不良女子特有的生活态度和习惯,例如,漠视家庭伦理、善于性挑逗、承受男人性宣泄的能力、便于卖淫的作息规律、日常消费的挥霍性等等。”上述研究的描述清晰地将中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下的中国女性区分为“婊子”与良家妇女,进而通过对“婊子”的辱骂与蔑视建立起“良家妇女”的规训系统。
在西方,该词首先是被用来侮辱性地贬低他人(尤其是妇女)的。而“婊子”除了用来辱骂妇女,含有淫荡和“坚定”之义之外,在古时也曾用来辱骂男人。
词语衍生
绿茶婊、菊花婊、糖果婊、鸡汤婊、咖啡婊、铁观音婊、奶茶婊、红酒婊等。
社会影响
“绿茶婊”多数为辱骂性的文本;也有相当部分的女性对“绿茶婊”通过性交易获取丰厚的物质回报所流露出的艳羡与向往;但也有妇女群体用于指称自身,通过挪用来对言语压迫进行抗争的端倪。但现实的社会结构中,无论是男性间的阶级位置的固化或是女性身体商品化所引发的的女性间分化均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其所表征的新阶级分化与社会性别秩序流变,则集中地在相对开放的网络中通过新修辞得以再现与确认。
“绿茶婊”背后的泛污名化现象反映出中国社会存在信任危机,中国正在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转变。原有的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基础的特殊主义的信任体系遭到了破坏,但却未能及时建立起一种基于契约和法律的普遍主义的信任体系,以致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感到不满时通过施加污名的方式进行自我防卫。重建信任必须改变这样的局面,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建立起制度信任,培育一种新的信任文化。
“绿茶婊”一词作为矛盾修辞体,其产生、扩散与使用,不仅再现了中国社会传统性别观对妇女的评判准则,包括对“不良”妇女的鄙视、唾弃,且这种讥讽、唾弃、辱骂的表象背后蕴藏着复杂、深刻的阶级分化与社会性别权力流转等问题,而这都与宏观中国社会转型紧密构连。
1920年,“bitch”一词的使用第一次在美国女性主义运动中引起非同小可的崛起;在这一时期的出版物中,“bitch”一词的含义可归为三类:1、恶毒的或有意的试图伤害;2、难相处的、讨人厌或妨碍;3、在性方面无耻或极其粗俗。
1984年,美国女性主义学者Joreen Freeman发表了界定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中的“bitch”的《婊子宣言》(The BITCH Manifesto)。女性主义者的理想特质和婊子的定义匹配起来。女性主义者开始自我界定为婊子,并在社会运动和文本中将此侮辱语变为一个战斗的口号,并给妇女们传达了一个信号——那些伤害我们的事物可以被改变。妇女曾经被侮辱的所有事情现在都能成为一个目标。
1996年《婊子杂志》(Bitch Magazine)的初次出版,“bitch”一词渐渐已变得随处可见——书架上、衣服上、食物标签上和大众媒体话语中。成为“bitch”(婊子)不再只限于女性主义者。依靠自己的理念和选择自己所欲的自由保留了下来,但现在婊子们不再是被排斥者。
如今,Bitch(婊子)对二十世纪末的女性来说已不再是“最侮辱人的称呼”。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已为其正名;接着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遭到了批评并自称为婊子;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将其发扬光大、普及到全世界。
社会事件
2013年4月8日上午,在西安钟楼附近,三名女青年身穿美少女战士水手服,其中包括占领男厕所活动发起人的李麦子,其中一名“美少女战士”举牌:“不是你的绿茶,也不是你的婊”,另一名“战士”高举“魔法棒”,指向第三名“战士”手持的牌子,象征着要消灭这些语言暴力的决心:反对“绿茶婊”一类的词汇。
2014年6月2日,湖南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在回应网友质疑东洞庭湖保护区一处垃圾焚烧站无人管理时,称这名网友和另一位转发的网友是“环保绿茶婊”。后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就此致歉,称是“工作失误”,已有3名涉事干部被问责。
2017年7月27日,中国妇女报通过其官方微博微信首次发布的性别歧视类禁用词,其中包括“XX婊”。
2018年1月19日,2017年度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评选结果在京揭晓,“中国妇女报发布性别歧视类禁用词,网友点赞媒体素养”入选。(禁用剩女、XX婊、妓女卖淫女、三陪小姐、X娘们、内人贱内破鞋、狐狸精、事业线、小三二奶泼妇、悍妇、怨妇、骚货、长舌妇、老女人、恶婆婆、事儿妈、二手货、灭绝师太、胸大无脑、好男不跟女斗、头发长见识短、最毒妇人心母老虎等歧视女性的词语、短语,以及有性暗示的词语;禁用直男癌、剩男、老光棍、娘炮、阴阳人、女里女气等歧视男性的词语)
外界评价
“绿茶婊”定义武断且粗鲁。其实说实话,所谓“绿茶婊”的这个定义非常模糊,拆解来看更像是情绪的发泄而不是对事物的描述。对于“绿茶婊”的抨击无非集中在“(对特定人群)装纯”,“感情上有不专情或破坏他人感情的嫌疑”。(情感专家曹浩 评)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发言权,一些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令人担忧的是,网络词语在丰富了语言构成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诸如“绿茶婊”之类的诋毁女性、侮辱女性、丑化女性、歧视女性的词语泛滥成灾,就是其中弊病之一。(中国妇女报 评)
逸闻趣事
甄嬛传安陵容表面上多么的温婉善良,与甄嬛沈眉庄结为好姐妹时多么的真诚感人,仿佛一只不谙世事、纯洁的小白兔,依附在甄嬛旁边。可是实际上,她却嫉妒甄嬛出身良好、受皇帝宠爱,一边受着甄嬛的恩惠,一边就送给甄嬛舒痕胶——说是让甄嬛的皮肤不留疤痕,其实这里头暗藏了麝香害得甄嬛没了孩子;一边与甄嬛姐妹相称,一边就把老鼠放进监狱谋害甄嬛的父亲。可怕的是害死了那么多人,还能装出一副柔柔弱弱、胆胆怯怯的样子。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0 19:50
目录
概述
词语来源
流行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