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锯鳐(学名:Pristis zijsron)是锯鳐科、锯鳐属鱼类。绿锯鳐看起来很像鲨鱼,但实际上是鳐鱼。它们不寻常的鼻子,或者说喙上,布满了“牙齿”(专门的鳞片),用来通过左右摆动来击昏鱼。绿锯鳐是最大的锯鳐种类,长达7米。仅喙就有1.5米长。喙每侧有23和37(通常是25-34个)个喙齿。头部背腹扁平,嘴和鳃位于身体下方,眼睛位于背部。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扁平的喙,沿边缘镶有喙齿。体背表面为绿褐色或橄榄色,背鳍呈黄灰色。它们的喙齿通常是肮脏的奶油色或黄色,与它们的背喙的深色形成对比。侧面呈黄色。身体腹面呈乳白色。眼睛从灰色到银色,瞳孔为黑色。
动物学史
1851年,欧洲鱼类学家彼得·布莱克(Pieter Bleeker)居住在爪哇岛时首次描述了绿锯鳐。彼得·布莱克在东印度群岛生活了近20年,这使他能够收集和描述印度尼西亚大约1300种鱼类,包括绿锯鳐。一个长99.1厘米绿锯鳐的喙是从
婆罗洲河里捕获的一个标本上取下的,保存下来作为该物种的一个标本(称为“模式标本”)。这个喙位于荷兰莱顿国家自然博物馆。绿锯鳐的有效学名是Pristis zijsron(Bleeker,1851)。绿锯鳐的同义学名包括无效物种(Pristis leptodon Duméril,1865)和几个拼写错误(Pristis zisron Bleeker,1851;Pristis zyrson Bleeker,1851和Pristis zysross Bleeker,1851年)。锯鳐属学名Pristis是希腊语的““锯(saw)”。尚不清楚种名zijsron的具体名字是从何而来,而且似乎也不是以一个人或一个地方的名字命名的。后缀“on”是希腊语,但是特定名称zijsron的其余部分不显示希腊语。zijsron这个名字的来源仍然是个谜。
形态特征
绿锯鳐看起来很像鲨鱼,但实际上是鳐鱼。它们不寻常的鼻子,或者说喙上,布满了“牙齿”(专门的鳞片),用来通过左右摆动来击昏鱼。绿锯鳐是最大的锯鳐种类,长达7米。仅喙就有1.5米长。刚出生的绿锯鳐尺寸为76厘米。
喙每侧有23和37(通常是25-34个)个
喙齿。通常喙的一侧比另一侧稍微多一些牙齿。两颚有许多排紧密排列的圆形尖牙。圆形的牙冠小齿覆盖整个身体。
头部背腹扁平,嘴和鳃位于身体下方,
眼睛位于背部。绿锯鳐在海底时,可以通过每只眼睛后面的大洞将水吸入鳃中呼吸。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扁平的喙,沿边缘镶有喙齿。这些“牙齿”深深地固定在坚硬的软骨中,如果牙根受损,就不会再长出来。牙本质在所有发育阶段都是相似的,尽管较大的个体表现出更明显的牙冠。与其他锯鳐种类一样,绿锯鳐具有均匀覆盖身体的单尖牙本质,而在钝锯鳐属中发现的是三尖牙本质。沿着身体后部的小齿更加细长和凸出,而腹面的小齿更小,像路面。中背龙骨,由大的专门的真皮小齿组成,从刚超过尖顶延伸到第二背鳍的基部。这个背龙骨在胎儿身上显得更暗。
体背表面为绿褐色或橄榄色,
背鳍呈黄灰色。它们的喙齿通常是肮脏的奶油色或黄色,与它们的背喙的深色形成对比。侧面呈黄色。身体腹面呈乳白色。眼睛从灰色到银色,瞳孔为黑色。
绿锯鳐看起来与
栉齿锯鳐(Pristis pectinata)相似,但它的第一个背鳍的起点略位于腹鳍起点的后面,而不是直接位于或略位于腹鳍的前面。一侧最后两颗喙齿之间的间隙约为前两颗齿之间间隙的4-8倍,而前两颗齿之间的间隙约为前两颗齿之间间隙的2-4倍。绿锯鳐的喙部更窄。此外,与栉齿锯鳐相比,绿锯鳐每侧喙齿的平均数量更大,并且具有绿色的体色,而不是棕色或蓝灰色。幼鱼的喙部与栉齿锯鳐的喙部相似,但可以根据第一个背鳍的位置来区分,第一个背鳍的位置略晚于腹鳍的起点,而不是直接高于或略早于腹鳍。
无鼻口沟。鳃孔5个,腹位,位于胸鳍基底内侧。背鳍2个,无硬棘;
胸鳍前缘伸达头侧后部;尾鳍粗大发达;奇鳍与偶鳍的辐状软骨后端具很多角质鳍条。
近种区别
绿锯鳐与
锯鲨(Pristiophorus spp.)的区别在于,它们没有倒钩、背侧压缩的身体、腹侧鳃、类似大小的嘴齿、较大的身躯和对浅海栖息地的偏好。
栖息环境
绿锯鳐是沿海鱼类,栖息于海洋、河口和淡水中,通常更喜欢位于河口以外的沙子和泥浆基质。其中幼鱼多发生在近岸浅水域,而成年鱼则多见于70米以上的近海水域。
生活习性
绿锯鳐会左右摆动它们的喙,将无脊椎动物从基质中驱逐出来,并用喙击晕它们。很可能捕食包括小型鱼类、鱿鱼以及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绿锯鳐的掠食者可能包括
牛鲨(Carcharhinus leucas)、扇形锤头鲨(Sphyrna lewini)和
咸水鳄鱼(Crocodylus porosus)。
分布范围
存在不确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吉布提、埃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科威特、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索马里、斯里兰卡、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越南、也门。
存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北领地)、巴林、厄立特里亚、印度尼西亚、肯尼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卡塔尔、苏丹、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可能灭绝: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毛里求斯、留尼汪岛、南非、泰国。
繁殖方式
雄性在4.3米以下成熟。雌性估计在9岁时达到成熟。曾发现一条产后雌性绿锯鳐长3.8米,雌性比雄性成熟早。绿锯鳐是寿命最长的锯鳐,寿命超过50年。
无胎盘卵黄囊胎生。胚胎只有通过卵黄囊才能获得营养,卵黄囊为胚胎在出生前在子宫内发育成功能完善的幼胚提供所需的全部能量。分娩发生在澳大利亚北部的季风季节(12月至3月)。妊娠期未知。红海中绿锯鳐的幼体大小从0.5-3米不等。在澳大利亚,雨季(1月至7月)出生的幼鱼多达12条(Peverell,2010;Morgan等人。2010年、2011年)。据报道,出生时的身高在60-80厘米之间。幼鱼的喙齿在出生前被一层组织覆盖,以免伤害母亲。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2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1999年《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列入1994年《澳大利亚昆士兰渔业法》。
列入2000年《澳大利亚北领地领土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
列入1994年《西澳大利亚鱼类资源管理法》。
种群现状
绿锯鳐偶尔会在以其他物种为目标的商业刺网和拖网渔业中被捕获。2007年6月,《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对保护所有锯鳐种实施了保护,使锯鳐肉、其喙或鳍的贸易成为国际非法行为。唯一允许的贸易是从澳大利亚购买数量极其有限的公共水族馆。当地的锯鳐种群状况不明。然而,根据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它们在澳大利亚水域受到保护。
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的东非海岸线发现了绿锯鳐(Everett at el.,2015)。从索马里到亚丁湾一直到红海(Moore,2014)。当地的生态知识表明,虽然数量在下降,但波斯湾仍有绿锯鳐种群。从亚丁湾,从印度海岸到泰国,南经印度尼西亚(Last和Stevens,1994)。1967年,一个5.13米的标本在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被捕获(Marichamy,1969)。在澳大利亚,从布鲁姆(西澳大利亚)到悉尼(新南威尔士)都有报道,从南澳大利亚的格伦格(Glenelg)也有报道(Last&Stevens,1994)。澳大利亚北部的卡彭塔利亚湾可能是最后一批存活的绿锯鳐种群之一(Peverell,2005)。最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被确定为该物种的重要繁殖场所(Morgan等人,2015)。绿锯鳐似乎在其范围内的任何地方都不再常见了。
保护措施
在澳大利亚水域内,禁止捕鱼的地区包括大堡礁海洋公园的约30%,以及卡彭塔里亚湾,北领地和西澳大利亚州的一些河口和近岸水域。澳洲北部近海刺网渔业中的目标物种澳洲肺鱼的临时产卵关闭也提供了实质性保护(在某些管辖区长达三个月)。在其他分布州,也禁止捕鱼。没有专门针对绿锯鳐的威胁的关闭措施。由于缺乏有关绿锯鳐运动的信息,整个范围内所有禁止捕鱼的地区的效果仍不确定。
通过教育获得了巨大的保护效益。在澳大利亚,制定了针对锯鳐的处理措施,并以印刷材料、视频和面对面培训的形式分发给渔民。旨在最大化的把锯鳐从渔具中给释放了。考虑到锯鳐的大小和形态,释放锯鳐可能很危险,从历史上看,锯鳐经常被杀死或锯掉喙齿,以使取放渔具更加安全和容易。因此,制定处理指南(例如,DEEDI 2010)可能会带来重大好处,并且对于在受到充分保护的范围州(例如澳大利亚)开展作业的渔业也很重要。通过在公共水族箱中展示以及通过有关锯鳐的教育材料(例如,提供给学校和其他感兴趣的团体的外展材料),还可以从更一般的公众教育中获得保护收益。但是,尚未对这些措施好处进行量化。这些措施提高了人们对这些分类单元的重要性以及他们面临的保护挑战的认识,这些措施得到了公众对保护行动的支持。
主要价值
在亚洲的鱼翅市场上,绿锯鳐的鱼翅都比它们的肉更值钱。绿锯鳐的卵、肝油、喙和胆汁在中药中都有应用。他们的喙齿作为古董出售。
物种文化
绿锯鳐在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经常在树皮画中描绘。它们偶尔会在钓鱼比赛中被捕获,但很少被钓鱼者锁定。大型的绿锯鳐能在重的钓具上长时间搏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