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
缅甸境内的武装部队
缅甸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是缅甸境内的武装部队。
殖民地时期
缅甸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缅族长期居于主体地位,在11-19世纪期间建立了蒲甘东吁、贡榜三个封建王朝。孟、掸、若开等少数民族也曾分别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或一度统治过缅族。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加上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步,缅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有较大差异,存在不同程度的民族矛盾和隔阂。
十九世纪,英国通过三次英缅战争建立了对缅甸的殖民统治。殖民者制定了维护殖民统治的“分而治之”政策,在缅族居住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并先后启动了一系列行政、司法制度的改革。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殖民政府基本保留了各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利用当地民族上层实行间接统治。
1942年日本侵入缅甸后,取代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也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祸根。二战初期,被誉为“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了与日军合作的道路,试图依靠外部力量赢得缅甸独立,而克钦、克伦和印度人却选择效忠于英国。在随后的战争中,50万印度人被迫离开缅甸,同时克伦族与昂山领导的缅甸独立军的冲突也造成1800名克伦人的死亡。虽然昂山此后努力加强民族关系,但是缅族与少数民族的不信任已经根深蒂固。
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来到缅北,说服了掸族钦族克钦族一起联合建立国家。1947年2月,昂山等人与少数民族代表在掸邦的彬龙镇签署了《彬龙协议》,同意了少数民族就联合建国提出的条件。1947年9月24日,各族政治力量经过较量和利益均衡后,制定了缅甸联邦宪法。宪法给予各民族上层以很大的权利,包括保留了他们的世袭特权,还规定了掸邦克耶邦可以在10年后投票决定是否留在联邦内。但1947年宪法未能最终解决克伦族问题。
吴努时期
缅甸独立后,以吴努为首的自由同盟开始执政。中央政府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统一全国,对独立前许诺给予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权利采取了限制、削弱和收回的方针。
中央拒不兑现1947年宪法赋予掸邦克耶邦可以通过公民自决选择是否脱离联邦的权力,同时委派忠于政府的民族人士担任地方官员,同时在边区人民中推广佛教、推行缅语、缅服与其他文化形态。尤其是1961年联邦议会通过宪法第三修正案,把佛教定为国教,这一措施激发了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
1949年1月开始,克伦人公开打出分裂旗号,发动武装叛乱,寻求建立克伦人自己的国家。战火的迅速蔓延也点燃了其他少数民族独立或者谋求更大自治的热情。许多少数民族受到了极大鼓舞,纷纷揭竿而起,尽管他们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都是以反对联邦政府为目的。有的是获得更大的自治权,有的是要求建立自己的民族邦,反对政府干预民族内部事务。这一时期缅甸民族矛盾已完全激化,武装对抗持续不断。
奈温时期
在缅甸民族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1962年3月2日,国防军总司令奈温将军领导的军人集团发动军事政变,接管了国家政权,组成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
奈温同时采取断然行动,中止了1947年宪法,解散了联邦和地方议会。在民族政策上,他监禁了多名掸邦克耶邦的领袖以及其他民族上层首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武装军事打击的力度,减少民族地区的自治权。奈温政府还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以允许贩卖毒品为条件,要求各地的自卫队效忠于政府、协助政府军攻打少数民族武装。
奈温军人集团迷信武力征服,但就在政府军人数不断增多的同时,少数民族武装也像滚雪球一样日益壮大。据统计,到上世纪80年代末,缅甸共有29支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包括缅共在内),总人数超过4万人。主要有克伦、掸、克钦、克耶、孟、若开、勃欧、崩龙、拉祜、佤等民族的反政府武装。当时缅甸实力最强大的反政府武装——缅共人民军的总兵力曾达1.5万人,其大部分士兵来自少数民族,主要是佤族
奈温政府越采取高压政策,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政府的矛盾就越尖锐。在奈温执政的20多年间,民族武装冲突一直是缅甸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缅甸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新军人政府
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凋敝后,国家的生活物资严重匮乏,社会矛盾激化。1988年3月开始,缅甸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政府游行。迫于反政府运动的压力,奈温辞职,但随后上台的领导人仍然未能控制住国内局势。1988年9月18日,以国防军总参谋长兼国防部长苏貌上将为首的高级军官发动政变,接管政权,实行军事管制
新军人政府对民族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军事镇压和政治强权的做法,转而采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软硬兼施的策略。从1989年以来,军政府先后与脱离缅共的4支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并达成停火协议。
到上世纪末,共有17支武装与军政府签订了和平协议,其控制区在形式上成为了“特别行政区”,缅甸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武装之间长达50多年的对抗关系开始有所缓和。停战协议和特区模式虽为缅甸换来了20年的相对和平,却形成了“国中有国”“一国多军”的割据局面,并未真正解决缅甸国内民族矛盾。
现状
2014年2月第二次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峰会在缅甸克伦邦闭幕。与会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在会议声明中表示,将与中央政府签署全国性停火协议,以便尽快进行政治对话,实现国内持久和平。
本届少数民武装峰会于1月20日至25日在克伦民族联盟(KNU)位于克伦邦的总部洛基拉(Law Khee Lar)举行,共有17支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和一个学生武装组织派代表与会。包括佤邦联合军(UWSA)以及全国民主联盟(NDAA)没有出席会议。
半个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一直是缅甸政府的一块心病。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又以面积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邦掸邦克钦邦(通称缅北)为甚。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数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
在本届会议上,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决定将会上讨论通过的全国停火协议草案作为未来与政府进行政治对话的原则基础,其中包括原则接受政府一直坚持的“先签署全国停火协议,再进行集体政治对话”的立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7 14:59
目录
概述
殖民地时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