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
八万四千法门都可包括在缘起咒的内容中,也可包括在名言的缘起和胜义的缘起当中。
因此
缘起性空是佛陀教言中最主要的窍诀,是无死的甘露, 是能摧毁黑暗的一盏明灯,是断除分别念和邪宗的锐利宝剑, 是医治烦恼痛苦的妙药。
佛教经典经常引用的“
缘起偈”,又叫“
法身偈”(流行的汉译先后有几种,译句出入略有不同,以下是对照梵文和
巴利文之后的重译)
此缘起偈在
大乘佛教兴起后更广为流行。因其显示了佛法核心的缘起解脱思想,被视作佛的
法身体现,称为“缘起咒”、“法身偈”,而写于供养经书、像、塔等处。在
密咒法中用缘起咒加持舌,能令所诵真言如实成就。
其初二句“诸法从因起,如来说其因”摄四谛的初二谛:法=
苦谛、因=
集谛。
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
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a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
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
摩揭陀国首都
王舍城,与频毗沙罗王会面,并接受了国王供养的
竹林精舍。当时在王舍城有散惹夷(Sasjaya)及其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也在其门下并且是会众之首。他们二人约定,无论谁先得到“不死”,即解脱或涅槃,就应立即告诉另一个人。
一天,舍利弗遇到佛陀的大弟子、最初五比丘之一的
马胜(Assaji)尊者,被尊者行乞时安祥、庄严的神态所吸引,趋前请问。当得知尊者是大沙门乔答摩的弟子时,他十分渴切地想要了解佛陀的教法,因此请求尊者无论如何也要告诉他一些佛陀教义的心要。于是
马胜尊者便对舍利弗说了一个
偈颂:
舍利弗听了这一偈颂后,当即
证得清净无垢法眼——“一切观待因缘而生者,亦必观待因缘而灭。”并对马胜尊者说:“如果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法,那么你一定已经证得了往昔多无数劫所未曾见的一切苦的
寂灭!”
舍利弗回去将此偈颂转告了目犍连,目犍连也同样当即证得了清净无垢法眼。他们二人劝说其他二百五十弟子离开了散惹夷,一同去皈依佛陀,而散惹夷本人则拒绝接受劝告。当他们远远地向着竹林精舍走来时,佛陀预先告诉众比丘说:“这两个正在到来的人将成为我最殊胜的弟子。”(1)
这则故事,在诸多有关佛陀和弟子的传记中,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从这里体现出佛陀时代,人们在知见抉择上的严肃不苟。这种抉择是一种
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决非仅靠某种权威或对权威的仰信。在知见上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觉悟的过程,而觉悟不仅是知性上的,同时也是实践意义上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