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
吕氏春秋·明理》。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明理》:“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成语故事
隋朝末年,统治者隋炀帝异常残暴,生活上骄奢荒淫,又不顾百姓疾苦,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在国内大量征兵,征用劳力,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是去打仗,就是给朝廷干活。结果大片田地荒芜,百姓民不聊生。劳苦大众忍无可忍,于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
翟让领导的义军。它以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为根据地,称为瓦岗军。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渔猎手,勇敢善战。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
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越国公杨玄感就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敗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败后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脱。大业十二年,他投奔瓦岗起义军,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次年,
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称魏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是当时太原的留守,隋炀帝派他镇压农民起义。当时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已遍布全国,李渊自知要镇压下去是不可能的,他很了解隋炀帝,知道他猜忌嗜杀,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保证自身安全都不容易,更别说保护昏庸的皇帝了。后来李渊和他次子
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发动兵变,封自己为大将军,带领部队攻打隋军。
此时,在今河南省东部的李密,势力不断扩大。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这篇檄文一经传出,就引起很大的轰动,大家争着传阅,李密的声势也因此壮大起来,一些起义军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都力推李密坐天子之位。李密此时并不着急,他觉得洛阳还没有拿下,就不算成功。
由于李密的势力不断扩大,李渊就想拉拢他,于是派人送去书信,说明自己的意愿。李密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势力强大,就没把李渊放在眼里。他要求李渊带领自己的军队来他的地盘,就会和李渊结盟,但盟主是李密。
李渊这时不敢得罪李密,但他自己根本不想去李密的地盘,于是说道:“李密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我刚要进兵关中,如果现在回绝他,就又多了一个敌人,还不如给他拍拍马屁,让他再骄傲几天,日后再慢慢观看鷸蚌相争,到时我就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让部下回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看完信,更是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很是了不起,从此再没有怀疑过李渊。然而最后还是李渊赢得了天下。
成语寓意
隋炀帝荒淫无度,穷兵黩武。恶贯满盈必遭天谴,农民起义遍地起,隋炀帝最终落了个身死国亡的下场,可悲可怜。有些人的罪恶确实罄竹难书,这些人会遗臭万年,难以逃脱历史的评判;但是还有一种人,一辈子行善积德,这些人名垂青史,永远会被世人牢记。
俗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小错听之任之,终有一天小错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而行大善的人也是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开始做起的。如果日行一善,就能够积累起一个善良的人生,众人喝彩的人生。
成语用法
“罄竹难书”比喻罪恶事实很多,难以写尽;含贬义;在句子中一般充当谓语、宾语。
明·无名氏《四贤记·解绶》:“你恶端罄竹难书写,贪秽熏人怎掩遮。”
清·
昭梿《
啸亭杂录·郭刘二疏》:“明珠一人,其智术足以弥缝过恶,又有余国柱奸谋附和,负恩之罪,罄竹难书。”
梁实秋《雅舍小品续集·旧》:“诸如夜郎自大的脾气,奴隶制度的残余,懒惰自私的恶习,蝇营狗苟的丑态,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念,以及罄竹难书的诸般病症,皆以早去为宜。”
谷斯范《新桃花扇》:“照得逆闯李自成,戕主贼民,窥窃神器,滔天罪恶,罄竹难书。”
成语辨析
罄竹难书—擢发难数
“罄竹难书”与“擢发难数”意思相近。“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罄竹难书”强调罪恶写不完;“擢发难数”强调罪恶数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