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
艺术学术语
人类信息科技在20世纪末以来的信息革命中获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与变革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基于分布式数字计算平台的计算机网络体系已经成为人类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平台,这一信息技术体系已经向人类的人文生活大大延伸,成为一个文化传播层面的支撑平台体系。特别是在艺术领域,计算机网络体系正在造就着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网络艺术”。
概念与定义
所谓网络艺术,指的是一切能与网络发生关系的艺术形式,包括能在网络上传送的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声音、图片、网络动画、视频录像,以及所有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等。网络艺术是产生于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环境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它融合了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杂交”的形态,它的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数字图形和声音信号在国际互联网来传播。
网络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网络艺术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被称为“超文本之父”的泰得·纳尔逊(Theodor Holm Nelson)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提出的“文学机器”体系的概念。纳尔逊所指的“文学机器”是一个海量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它主要面向人类既有艺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与集成。纳尔逊提出的“超文本”和“超媒体”概念是网络领域的重要基石,这两个概念奠定了网络信息传播体系高度交互性的本质特征。
网络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与计算机科技和网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史同步进行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影像呈现、材质仿真以及互动性等发展阶段。在数字科技理论逐渐应用于硬件发展时,许多科学家也对数字科技能否具有“艺术性图像呈现”感兴趣,并试图以艺术创作的观点探讨计算机艺术发展的可行性。在发展初期,从事计算机艺术研究的人并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些从事计算机科技研究的科学家。在计算机仿真艺术创作研究的这个阶段里,计算机受到数字的处理和呈现能力的限制,虽然也还是着重在数字的运算当中,但是已经发展到具备一些简单图形处理的功能。
如果说网络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还仅仅是纳尔逊脑海中思想火花的话,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因特网光纤的延伸,90年代的网络艺术已显得绚丽多彩。网络艺术的迅速发展并且得以成为信息时代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新媒体,主要归功于个人计算机的问世。微处理芯片的研发,促成了1983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对推动信息化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再加上多媒体观念实现于个人计算机和因特网的迅速延伸,才使得“网络艺术”这一新兴艺术样式真正诞生。
由于计算机艺术对数字空间的巨大表现力,现代主义艺术家流派正试图以最新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开创网络艺术表现形式的先河。借助数字成像技术及漫游世界的因特网,现代派艺术家利用计算机将图像、文本和声音混合在一起,他们的作品可以调动听觉、视觉和思维,并通过万维网立即展现给数以百万计的欣赏者。
在当前的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网络艺术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体系协助数据传送以创作或展示或传播艺术作品的艺术形态。随着下一代宽带多媒体综合信息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逐渐成型,更多基于网络的应用模式将成为可能,进而,网络艺术将迎来其真正意义上的内涵扩展和本质属性的确立。未来高度发展的网络艺术应当被定义为:构建于全球宽带信息网络基础上的,具备高度交互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创作工具、展示平台、传播环境和存储介质的艺术形态。未来的网络艺术作品将不仅局限于视音频多媒体,它所带给鉴赏者的感官享受和审美体验将扩展到人类的各个认知系统,特别是其交互性这一内在特征,使得网络艺术作品将突破性地成为鉴赏者自身可高度参与其中,并通过此种参与过程而获得审美体验的艺术作品类型。
经典作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30 10:21
目录
概述
概念与定义
网络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