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树(1900~1972年),原名罗炳生,沙浦乡人。
粤剧乐师,历为
朱次伯、
千里驹、
白驹荣、
薛觉先粤剧学校任教。平生收藏
粤剧传统乐曲牌子谱、
锣鼓谱甚丰,对挖掘整理粤剧传统曲艺贡献颇大。
学成后加入
粤剧戏班“棚面”(乐队),先在环球乐班打大锣,后逐步跃升为“掌板”(
鼓师),先后在各个粤剧名班与著名演员
朱次伯、
千里驹、
白驹荣、
白玉堂等合作多年。由于他掌板的手法娴熟,打鼓的槌头重,年轻记忆力强,熟记各种牌子曲调。
20世纪30年代中,被
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聘为掌板。他积极参与
薛觉先对
粤剧打击乐的改革,在演出伴奏时掌板准确灵活,同演员配合得当,无论文场还是武场,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为薛觉先的“薛腔”和薛派名剧增色不少,因而在同行中享有
声誉,人称“打锣树”、“打锣王”、“打锣状元”。中年以后,注意培养
青年鼓师,经他栽培而成名的有邓细、叶荣昌、陈粲等。他的儿子
罗家宝,也是经他苦心培养、严格要求,从而在唱功方面卓有成就的著名演员。
罗家树一生注意搜集收藏
粤剧牌子、锣鼓
资料,但并不自秘居奇。当1962年广东
粤剧传统艺术调查研究班公开征集
资料时,他把所藏稀本无私奉献,该班根据他所提供的
资料,整理编印了《思凡》、《和番》、《封相》、《弹词》等多套完整的牌子谱和
锣鼓谱,罗家树为
粤剧传统艺术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罗家宝(193-),顺德均安人,著名
粤剧文武生。他出身
粤剧世家,叔父
罗家权、罗家会是著名
粤剧演员,自小接受家庭的艺术熏陶,醉心学习粤剧艺术。1942年他才十二岁,便投身陈锦棠的锦添花剧团,以后又在
白玉堂的龙凤剧团、
马师曾的胜利剧团和
桂名扬领衔的剧团参加演出。从1949年到1953年,他分别到过
越南、柬埔寨、
新加坡、马来亚等国,参加多个剧团的演出。1954年他回到广州,先后在太阳升、永光明、东方红等剧团,与著名
粤剧花旦
林小群等合作,又得到粤剧大师
薛觉先的悉心教导,以一出《柳毅传书》蜚声粤剧剧坛,其所创“虾腔”从此传唱海内外。1958年他加入
广东粤剧院,担任主要演员,获得许多宝贵的舞台实践机会,又曾经赴京参加全国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学习,与全国著名戏曲剧种的众多名家切磋交流艺术,得到戏曲
艺术大师梅兰芳、
俞振飞、
马师曾等的点化指教,表演技艺和舞台经验都大为提高。
罗家权,原名罗仕干,广东顺德均安镇人,罗家英的父亲,家中排行第八,行内尊称“八叔”,著名
粤剧丑生。早年,
罗家权曾经拜上海京剧名净
刘奎官为师,学习如何演活纣王。后来,他与
冯镜华、
秦小梨、
冯少侠等名伶组织大龙凤戏班,并且与秦小梨合演的一出名剧《肉山藏妲己》,被誉为“生纣王”。在带领“人寿年”的时候,曾演出著名
粤剧《龙虎渡姜公》。除了表演
粤剧外,还拍摄《
包公夜审郭槐》、《危城鹣鲽》、《风火送慈云》、
《火葬生妲己》等粤剧电影。1949年,带着
罗家英往香港定居。1984年,他远赴三藩市再次与秦少梨合作演出。
罗家英,原名罗行堂,顺德均安人,著名
粤剧文武生。出生于
粤剧世家,八岁开始接受父亲
罗家权(著名粤剧
文武生、丑生)的基本功训练,唱功、做功的知识和技能,师承伯父罗家树(著名粤剧乐师)和叔父罗家会(著名粤剧演员),从艺过程度中又先后拜在
粉菊花、吕国铨及
刘洵门下,还曾经拜著名京剧武生
李万春为师。由于他夙有家学渊源,师出名门,自己又痴迷
粤剧,勤学多思,所以学得一身优异的演艺本领,唱做俱佳,能文能武,可演正剧悲剧,又善演谐趣喜剧,既会粤剧传统表演,又勇于进行粤剧的创新实验,近年更在舞台、银幕、荧屏三方天地尽力展现其演艺之所长。
情节:谓有赵氏女,自孩童之时,为父母舍入尼庵。削去八千烦恼丝,做佛门弟子。及至情窦初开,始悔空门之中,不足以结善缘,并不足以证善果。于是晨钟暮鼓,转辗愁思。礼忏唪经,反增魔道。入夜来僧房寂寞,对此半明半灭之孤灯,更难消释。左盘算,右盘算,九转回肠:计惟觅一如意郎君,度少年大好之光阴,结我善缘,证我善果,且可举我善愿。正值庵中一切优婆塞优婆夷等,均有事他往,遂逃下山去。 作品评价:《思凡》是个杂侩。中国明朝无名氏话本加
意大利文艺复兴薄丘加小说。杂侩的《思凡》很精彩,在这里,阿Q大哥的和尚尼姑经典故事得以实现:小尼姑
色空在仙桃庵度日如年,寂寞难耐,思恋凡间生活而逃下山,路遇从碧桃寺逃下山的小和尚本无,于是故事发生;两个
青年在小客店过夜,半夜里一个青年去和主人的女儿偷情,主妇又错把另一个
青年当作自己
丈夫,后来偷情的青年又睡到了主人的床上,于是故事发生;一个马夫冒充
国王溜进了王后的卧房,国王发觉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察出来并剪掉一把头发以为标记,不料马夫聪明又机智,把所以马夫的头发都剪成同样的模式,于是
故事发生。总之,《思凡》里的角色们都忙着思凡,都忙着去发现偷情的对象。真正是:男有心来女有心,哪怕山高水又深,和尚尼姑成双对,有情人对有情人。“对《思凡》的欣赏可分为几个层面,第一可上升到追求自由的主题,第二体会
世俗的快乐、贴近人性,第三就是轻松愉快的对生活的审视,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