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林竹,1945年生,广东普宁人,优秀学者、企业家、书法家及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8年赴牛田洋军垦农场锻炼,1970年调入广州军区司令部。转业后,长期在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担任领导职务。1994年,奉调香港出任国家招商局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期间全程参与“香港回归”准备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荣获“一国两制”紫荆花奖杯及原外交部副部长、香港新华社社长周南先生的亲笔墨宝《见证回归》。
人物经历
现为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连续4届(第23~26届)入选“中日友好书法展”,并得到日本《白扇书道会展》和《北京日报》等刊物的极高评价。2011年底,在代表当今国内最高水平之一的广东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书法展览。2012年3月,广东电视台《盛世话收藏》专栏用上下两集,长篇报道了罗林竹的书法和艺术人生。
参加过编写《中国通史》;1982年在《学术研究》上发表了历史论文《纣克东夷与牧野之战》,对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关于《商亡周兴》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撰有专门解释《金刚经》的《金刚经·札记》一书,国学大师
饶宗颐专为其题写书名,台湾星云大师收藏了其中一篇题为《从因缘说到空》的手抄稿;著有《题水响》、《雨里犁田》、《鼎湖山遐想》、《题牡丹》、《赠刘国玉》等自书诗;编写出版《中学生书法练习系列·行书——古今诗词名句选》及《中学生书法练习系列·楷书——中国民俗节选诗词》。
长期以来,在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
于植元先生和当代国学大师
饶宗颐先生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遍读历代名帖,着力临写《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及
王铎、米芾、杨凝式、于植元、饶宗颐等古今名家的书法作品。
饶宗颐先生评说“临圣教序达数百遍之多,乃大家事也!”,并对罗林竹临写
王铎的长卷题字:“得其神似”。2011年底,
饶宗颐先生以九十七岁高龄,专门为其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书法展题写了“罗林竹书法展”横匾,并以其名字撰写对联“新林映旧苑,夏竹梳春风”,表达了饶老对罗林竹的高度赏识和厚爱。广东美术馆馆长、著
名美术评论家
罗一平教授评价说,“在当今书坛,罗林竹的书法艺术屈指 可数!”。
社会评述
“新林”“夏竹”自恢宏——谈罗林竹先生的书法艺术
作者:
广东美术馆馆长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工艺美术与视觉文化中心主任
本文的标题取自国学大师
饶宗颐先生的对联“新林映旧苑,夏竹梳春风”,这幅对联是饶先生专为罗林竹先生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所撰,对联不仅巧妙地嵌入了罗先生的名字“林竹”,更对罗林竹先生清朗、谦和、朴厚、坚韧的品性和筑基传统,映梳古今的书法艺术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我看来,一个走向成功的艺术家,大体应具备这几项条件:1.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苦学精神;2.明师的指导与正确的艺术道路;3.不甘沿袭的秉性与勇于创新的意识;4.陶铸音外之音、字外之字、画外之画艺外功夫的素养。罗林竹先生就拥有这几项条件。他颇好笔翰,并幸运得到名师指导。长期以来,他在著名学者、书法家、教育家
于植元先生和国学大师
饶宗颐先生悉心指导下,下大力气临习历代名家书迹,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临写《集怀仁王羲之圣教序》及
王铎等古今名家作品,有些名帖动辄临写上百遍,致力于点画和章法的磨练,由技入道,故挥运之际笔性自得于古人棹臂游行之乐。饶先生对其脚踏实地的苦学精神评价说“临《圣教序》达数百遍之多,乃大家事也!”对其严谨治学所达到的成就评价说“得其神似”。他喜好文史,有厚实的国学功底,曾参与编写《中国通史》,发表过《纣克东夷与牧野之战》等历史论文,对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中关于商朝灭亡,周朝建立的原因表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他钻研佛学,精修佛典,写有《金刚经札记》,饶先生专为题写书名,佛学泰斗台湾星云大师收藏了其中一个章节的手抄稿。正是这种广博的书外之功,罗林竹先生才能睿智洞达,在浩如烟海的传统书迹中取精用宏,将学识与才气、功力不着痕迹地揉合,于纸上摆兵布阵,酝酿和创作出具有自我风味的书法艺术作品。除此之外,罗林竹先生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淡泊的人生态度,也是其书学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罗林竹先生的书法四体兼善,尤精行草。他以二王(
王羲之、
王铎)为根基,前者取其书体的儒雅典正和书风的清流与情韵,后者取其书势的奇逸瑰伟。在此基础上,他再宗法宋四家,又下力于晚明诸家,故其书法作品,恣肆雄逸而不失沉厚宽稳,有贴学之和穆而去其纤,有碑学之雄放而去其犷,在合法度的前提下力求穷极变化而动,点画跳动如虎,结体神变如龙。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更偏重于苍迈奇崛与心性的和合,情随笔运,字不连而意连,字里行间,既见笔酣墨畅之态势,又藏玩文推句之情思,胸中兴会之际,往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多具合于法理、寄托情性之佳作。
中国书法创作是一种不需摹写现实客体的艺术,它不需要如绘画一样的“应物象形”或“不似之似”,而是要在既有的字体框架中靠笔法的运动变化,创造出合于作者自我审美判断和情感判断的形式与风格。然而,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历代名家辈出,各种风格体貌似乎均已出于前人笔下。于是,如何在丰厚的文化遗产前既吸取营养,又不被其巨大重压束缚自我的创造力,就成为每个渴望成功的书法家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罗林竹先生敏锐地找到了学古与创新的结合点——临古拓今。他坚持临贴,认为学习书法舍此别无良法。出于文史家底,他对传统书法的精华脉络做了综合的考察与系统的研究,察其大要,观其大道,从传统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并依时代审美需要,结合自我的气质和性格探索这一元素的裂变。
在我看来,罗林竹先生找到的核心元素有二:一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社会功能;二是点画使转的运笔技巧,并在书写实践中不着痕迹地将这二者相互为用。点画使转的成败在于能否“达于性情,形其哀乐”,而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又必须讲究点画使转之法。这样,他就从认识上辩证地解决了曾为许多书家困惑的“意”与“法”、“天然”与“功夫”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临古拓今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味。在“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方面,他重在强化书写过程中的情绪表达,致力于尽可能地把喜怒哀乐种种感受分别发之于书,从而使作品既保持一以贯之的风采性情,又能因时、因地、因书写的心境、因所书文字的感会不同而每幅各不相同。他从宋代书家的尚意书风和晚明书家的尚势、尚趣书风中吸取营养,既注重以意运法,使情意个性的表达与法度合一;同时又注意做到因表达情意的需要而不受成法拘泥。正是他得到了意与法关系上的辩证之法,从而在“法不因人”上找到了在作品中表达情绪情感的要领。
在点画使转的运笔技巧方面,罗林竹先生注重点画使转与情感表达的微妙关系,把握了笔法运动中提按、使转、翻折的并用。他推崇
孙过庭以形质性情论真草的点画使转功用之说,欣赏宋人
米元章八面出锋而中宫放射并向中宫回收的笔势处理,并在黄庭坚兴会淋漓的草书笔势,苏东坡《寒食帖》情与笔合、心与手会的自然之道中深入感悟到运笔表现情感节奏的妙用之理、之趣、之意。他的书法,不局限于一点一画之识,也不忽略笔法运动中的操纵,以提按为点画的关钮,并统筹使转的变化。提按的自如运用,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沉郁顿挫、飞扬流走之美,使转、翻折的妙变又使作品生成全然不一的笔墨旋律。罗林竹先生对这二个核心元素的把握,目的不仅在于通过点画的运用形成自我纵横多姿、险夷交辉、苍荡错落的书体与书风,更在意于通过丰富的使转运笔技巧表达出自我的气质与情操,以及特定书写状态下的感受与情绪,从而达到心境与书境合一的境界。
数十年来,罗林竹先生始终不渝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信念,追求自己的文化理想,不谋名利,不求闻达,朝自己既定的目标不断探索,笔耕不缀,无意于成为书家却成就斐然。站在他近作前,可以感受到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扑面而来。论用笔,擒、纵、遒、拓纵横驰骋,八面出锋,点画丰美姿韵;论章法,放中求敛,以欹取正,遒润中寓险劲,奇崛中见灵秀,似荒荒岫云,浑沦一气,如苍茫海山,气象万千。论间架结构,肆意奇侧,应机权变,笔随心运,似枯藤着花,如烟凝雨至。而这些又和谐地统一于他浑莽自然、气势磅礴的整体风格中,得法、得势、得意、得韵,意象玄远蕴藉。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