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樵 (1903年9月—1986年6月),曾用名罗述灿,甘肃会宁人。早年就读于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和交通部立兰州电报传习所,1926年起先后在宁夏电报局、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民国日报社、宁夏师范学校、宁夏通志馆、宁夏省教育厅、宁夏女子中学任职。1949年曾任宁夏国日报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宁夏女子中学、宁夏工业学校、宁夏师范学校任教。1951年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教研班学习,后任宁夏省文教厅科员,教育研究班副主任。1953年后任银川一中语文教员。曾任银川市政协委员。为中国书协会中、宁夏书协顾问。1984年8月聘为宁夏文史馆馆员。学识广博,书法篆刻造诣精深,并擅长诗词、文史、医学、制谜等。曾编写《陆文龙》《东窗记》《阎应元》等秦腔剧本。晚年致力于西夏文字研究,撰写有《宁俗琐记》《我所知宁夏境内出土发现的西夏文物》等文章。
人物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罗雪樵先后在宁夏女子中学、宁夏工业学校、宁夏师范学校、银川一中执教,1958年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同年任银川市政协委员。1984年,宁夏文史研究馆恢复,他被聘为馆员,从事西夏文史研究。
罗雪樵一生酷爱读书,他在80岁高龄时开始随广播学习英语并自学梵文。1986年6月1日,罗雪樵在家中不慎摔倒,当晚与世长辞,享年84岁。
报社社长
1936年,《
宁夏民国日报》复刊。社长
李作栋与罗雪樵是同乡,他推荐罗雪樵从事编辑工作。富有爱国思想的罗雪樵在此期间撰写散文、诗歌、随笔等30多篇,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揭示民生苦难。
1937年,中共地下党员
杨文海组织宁夏省立实验小学学生成立 “宁夏少年(抗日)战地服务团”,罗雪樵被聘为顾问,积极参与筹划,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49年3月,省政府秘书长马廷秀(罗雪樵中学同学)调罗雪樵为政府秘书并接任《
宁夏民国日报》社长。罗雪樵上任仅20余天,因登载了一篇关于西北战事的消息,就被省政府代主席
马敦静撤职。
1949年9月23日,宁夏和平解放。9月26日,原《三边报》社长
张源率工作组接收《
宁夏民国日报》社,此后《宁夏日报》正式创刊。
西夏文字
罗雪樵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尤精西夏文字,他是宁夏最早研究西夏文字的学者。解放前他除了珍藏着西夏文献,还收集有完整的西夏兽面纹当、
西夏钱币、陶俑、器皿等。他将西夏文字抄录在卡片上,逐一对照研究,积攒的西夏文字拓片达几木箱。他经常和朋友谈论的话题就是西夏文和西夏历史。
1982年,贺兰山岩画发现第一人李祥石又发现几处罕见的西夏文题记,他向上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罗雪樵求教。卧病在床的罗雪樵为解读这些西夏文题记,做了大量查阅和考证工作,终于弄清了西夏文字的意思。
1986年,罗雪樵在病重期间坚持完成 《我所知道宁夏境内出土发现的西夏文物》文稿,将自己掌握的一些西夏文物出土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为后学者提供参考。在文稿中,他记述在灵武城西南隅一座佛寺院内挖出夏汉字典 《
番汉合时掌中珠》和《华严经》若干部。
书法成就
罗雪樵一生酷爱书法,尤其擅长甲骨文、西夏文、汉隶、大篆等书体。在银川鼓楼上,曾有他题写的牌匾。上世纪60年代,罗雪樵在中山公园为崔景岳、孟长有、马文良等烈士撰写过碑文。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首届全国回族自治地方书法联展等。他是宁夏最早加入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之一。
1973年,
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竹简,汉简书法影印出版后,已过古稀之年的罗雪樵每天到区图书馆临写,数月后才抄完《老子甲本》,他置于案头每天用毛笔蘸水临写。数年后汉简书法才开始风靡书坛,可见罗雪樵思维的敏锐。
1973年,在罗雪樵、曹佑安、
胡公石、安卓三、
刘正谦等老师的带领下,银川成立了书法学习小组,爱好书法的一大批青年人都加入进来。罗雪樵将自己的书法篆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学者,
吴善璋、柴建方、郭守中、
马学智、
王文钧等都曾求教于罗雪樵。
罗雪樵年逾八旬时,每天依然临池不辍,他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与执著可见一斑。
受托治印
罗雪樵不仅书法造诣高超,治印造诣更是精深。他治印非常严谨,每方印均认真起稿,篆字一一查对后还要反复揣摹数日,印刻好后再进行修补。他书写印稿讲究顺畅平和,用刀讲究自然干净,印上有刀味和石趣,崇尚自然浑朴、清丽天成的印章艺术。他坚持自己的治印追求,不断摸索创新,尝试以简书入印,在当时印坛独树一帜。
1944年,马鸿逵找到在省政府供职的
赵文续,责成他刻一方印章。当时
赵文续因紧急外出商调兵源,他害怕耽误时间,就把治印之事交付给好友罗雪樵。
赵文续兵调回来,把罗雪樵刻好的印章转交给马鸿逵后,受到马鸿逵的大加赞赏。
这枚印章底料为福建寿山石,印纽为玲珑的伏狮,边款刻有唐代诗人
王维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