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楼(Mei Ho House),全称
石硖尾邨美荷楼,位于香港九龙
石硖尾清拆后分期重建的石硖尾邨,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一级文物的建筑物。石硖尾邨各座旧型大厦陆续清拆,并分期重建,预计兴建4,110个单位,计划在2011年落成,并接收邻近的
苏屋邨拆迁户。除重建
公屋外,
房屋署会兴建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和小学等公共设施,第41座美荷楼则建议保留作公屋博物馆。
石硖尾徙置区是香港第一个徙置式的
公共房屋,于1954至1963年间兴建,共有29座楼高六至七层的徙置大厦(第8,9,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从高处望下,楼宇像英文字母“H”,每个单位面积均为120平方呎,单位内没水没电,只在两翼中央部分设有公共水龙头、厕所及淋浴间,而两端就是居住单位,所有单位入口均由长长公共走廊(广东话称为冷巷)连接,晚间此公共空间充作居民乘凉和文娱耍乐用的长条骑楼。此外,部分分隔两个单位的墙壁高处,设有长方形小孔作通风之用。1973年
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改称“石硖尾下邨”。该等大厦于80年代初改建为有独立厨厕的单位。
美荷楼是
石硖尾邨最早兴建的徙厦之一,原称为H座,其后改称为第15座,至该邨进行第一次改建及重建后改为第 41 座及命名为“美荷楼”。根据历史图片及资料,在1956年九龙
双十暴动期间,本大厦曾高悬“中华民国万万岁”的七层高直幡及作为暴动的重要中心。
香港房屋委员会原先建议保留
石硖尾邨第15至18座4幢7层大厦,重新规划和包装,并发展成为集历史、文化、教育及旅游一身的主题建筑组群,命名为“石硖尾邨生活体验及旅游活动中心”,不过计划胎死腹中,之后于2005年找来邻舍辅导会在17及18座空地开办“
石硖尾人文馆”作为石硖尾邨50周年纪念[1]。
房屋署最后敲定将美荷楼改建,构思把大厦交予非政府团体营运,把最低两层改建为
公屋博物馆,重现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层则构思改建成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补贴博物馆运作。
然而,仍未有民间团体愿意营运,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等部门也拒绝接手,致使美荷楼自2005年关闭后,工程仍未启动。房屋署不愿投资翻修,只用铁丝网把大厦包围,大厦状况日差,外墙油漆脱落,设施严重损坏,走廊出现多条长达数米的裂痕;地下粪渠爆裂,空置单位杂物堆积发臭。这个被列为一级古迹的建筑物,沦为垃圾屋。
香港建筑师学会、
香港工程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及香港测量师学会携手合办,
香港房屋委员会及
民政事务局赞助名为“无限之旅 —
石硖尾邨美荷楼意念创作比赛”,目的是让专业人士及公众人士就美荷楼的日后去向提供设计构思,设有专业组及公开组,活动于2007年8月31日截止,有关方面于6月30日至7月29日开放美荷楼地下及一楼予公众参观,包括示范单位及历史图片展览[3]。是次比赛吸引本地及海外不同界别的人士参与,合共收到46份参赛作品,包括专业组13份及公开组33份,评选出专业组优胜作品两份、公开组优胜作品三份及优异作品两份,比赛作品于
香港大会堂低座、
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及石硖尾邨展览厅巡回展出[4]。美荷楼于2008年成为首批“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的7幢建筑物之一[5]。
房屋署在2009年7月12日、18日、19日及25日,安排开放日供公众参观
石硖尾邨美荷楼地下,让市民了解其内部建筑设计。是次开放日是美荷楼活化前的告别演出。时间为早上11时至下午5时。大会安排免费
穿梭巴士来往
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并设导赏团,由历史研究员介绍石硖尾邨和美荷楼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