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藤儿茶(学名:Senegalia pennata (L.) Maslin)是豆科、儿茶属植物。攀援、多刺藤本;小枝和叶轴均被锈色短柔毛。总叶柄基部及叶轴上部羽片着生处稍下均有凸起的腺体1枚;羽片8-22对;小叶30-54对。头状花序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1-2厘米长的总花梗,单生或2-3个聚生;花萼近钟状,长约1.5毫米,5齿裂;花冠长约2毫米;子房被微柔毛。果带状,长9-20厘米,宽2-3.5厘米;种子8-12颗,长椭圆形而扁。花期3-10月;果期7月至翌年4月。
形态特征
攀援、多刺
藤本;小枝和叶轴均被锈色短柔毛。总
叶柄基部及叶轴上部羽片着生处稍下均有凸起的腺体1枚;
羽片8-22对;小叶30-54对,线形,长5-10毫米,宽0.5-1.5毫米,彼此紧靠,先端稍钝,基部截平,具缘毛,中脉靠近上边缘。
头状花序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具1-2厘米长的总
花梗,单生或2-3个聚生,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被暗褐色柔毛;
花萼近钟状,长约1.5毫米,5齿裂;
花冠长约2毫米;子房被微柔毛。果带状,长9-20厘米,宽2-3.5厘米,无毛或幼时有极细柔毛,边缘稍隆起,呈浅波状;种子8-12颗,长椭圆形而扁。花期3-10月;果期7月至翌年4月。
产地生境
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多生于低海拔的疏林中,常攀附于灌木或小乔木的顶部。
生长习性
自然条件下,每年的12月至翌年1月,臭菜停止生长,2月下旬开始发少量新芽,随着温度的升高,4月下旬快速生长,5-10月臭菜生长最旺,11月产量明显下降到基本停止生长。
繁殖方法
选择正常结实的健壮母树采摘荚果,在西双版纳地区印度藤儿茶果实4月成熟,荚果成熟后大部分自然裂开,果实落在地上,5月初已完全裂开脱落;4月少部分荚果会脱落,大部分荚果在5月份才自然脱落,最佳的采摘时间是4月中旬(泼水节前后)。荚果由青开始变黄或淡褐色时即可采收。刚采集的种子为青绿色,晾晒干后成熟饱满的种子为黑色,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为黑中带绿,每荚有种子4-10粒。种子不宜在烈日下久晒,应置于通风、背阴处晾晒。
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选择饱满、无虫蛀、无霉变、整齐一致的种子,且把种子根据重量和大小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类,分别育苗移栽,再根据苗子的大小分类定植,便于田间管理。
育苗季节的选择要考虑移栽时间,如在西双版纳冬春季干旱,灌水方便的田块,最佳移栽时间为3-4月;山坡地在雨季移栽,即6-8月,因此培育印度藤儿茶苗应先确定好移栽时间。3-4月移栽的苗应在前一年4-5月播种育苗,若在6-8月移栽的苗应在前一年8-9月播种育苗。这样的时间安排,一方面可以延长苗木在苗圃的生长时间,可提高印度藤儿茶苗木质化程度,提高苗木的移栽成活率;另一方面,让苗木经过冬季低温锻炼,增强苗木的抗寒能力。
为了预防苗木发生病虫害,种子精选后,在播种前或催芽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消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可采用以下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将精选种子浸泡在清水中4-6小时,捞出后沥干水,再倒入50%的多菌灵800倍液或800倍甲基硫菌液灵浸泡12小时;用0.3-0.5%的硫酸铜溶液处理种子4-6小时,或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处理种子2小时,取出后密封30分钟,用清水冲洗后催芽或阴干播种。此方法不仅起到消毒作用,而且还能促进发芽,但对破种皮的种子,不能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否则会产生药害。高锰酸钾作为强氧化剂,其溶液具有很强的杀菌、消毒及防腐作用,同时其还含有植物所必需的锰和钾两种营养元素,对于种子内的酶系统起到活化作用。但应注意药剂浸种处理时,浓度过高会对种子萌发产生抵制作用。用55-60℃温水浸泡15分钟,此方法最常用,不但可以软化种皮加速种子萌发,且在较高温度下还可达到杀死种子表皮细菌的效果。实践证明,经处理过的种子,幼苗出土迅速,生长整齐健壮,抗病性强。将药液浸泡过的种子放入一个容器中,移到20-25℃保温箱中催芽,待7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
在温室大棚内育苗,准备播种前15天左右,深翻土壤并充分暴晒。若土壤粘性重,结构较差,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的锯末、药渣、煤渣、腐熟农家肥等,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其通气性。若苗木需求量大时,一般采用高床育苗,以降低育苗成本;有条件的、生产量小的可采用高架床育苗,便于管理。苗床制作应做到疏松、平整,没有坷垃,土层上松下实。苗床宽度一般为1-1.5米,长度可根据育苗量来确定,之后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土壤表面进行消毒,注意甲基硫菌灵不能与含铜制剂混用。黄心土、河沙也是比较好的播种基质,其中河沙较好。条件好的育苗场,选择育苗专用全营养基质,通透性较好;也可用草炭与珍珠岩以2∶1混合作基质,将草炭与珍珠岩加水搅拌均匀,干湿适当,手握成团、落地即散即可。若使用容器播种育苗,最好选用此种基质,以提高出苗率,培育壮苗。
栽培技术
苗木移栽
在中国云南景洪市苗木移栽大田的时间一般在6-7月比较适宜,此时营养袋苗的地径有0.8厘米左右。移栽前先离地面20厘米处剪去苗干(可提高移栽成活率),然后进行选苗、剪根,剔除带有病虫害、机械损伤、发育不良的苗木。移栽一般在阴雨天或晴天早晚进行较好。移栽时注意苗根保湿,防止土坨松散,做到随起苗、随运苗、随栽植。挖长、宽、深均为30厘米的穴,每穴施钙镁磷肥50-60克、有机肥1.0-1.2千克、硫酸钾70-80克作基肥。施肥时穴内先回填2/3表土再施入肥料,然后在穴内将肥料与回填土充分混匀。施肥后去除不易降解的容器,把苗放入穴内,扶正、培土、压实、覆土、浇足水,土面高于苗茎上的土痕2-3厘米。移栽后10天左右,检查成活情况,死苗的应及时补栽。
田间管理
印度藤儿茶生长不需要太多的水分。在苗木移栽后的前两个月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适当湿润,太湿或排水不良都会伤害植株。定植2个月后依靠自然降水即可基本满足苗木生长需要。在干旱季(4-5月份)适当灌溉有利于印度藤儿茶生长。在夏秋多雨的季节,应开好排水沟,防止水在印度藤儿茶种植田过度积聚。
在印度藤儿茶移栽后的30-40天,即可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景洪市6-10月高温多雨的季节是杂草生长旺盛的月份,可适当增加中耕除草的频率与次数,一般间隔20-30天中耕除草1次。中耕时,根四周20厘米范围内宜浅耕(一般5厘米左右),离根较远处宜深耕(一般7-8厘米)。中耕除草时,还应在植株根际适当培土,以促进印度藤儿茶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大雨或灌水之后,土壤容易变得板结,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适时中耕除草,可以保持土壤疏松。移栽后的第1年中耕次数宜多,第2年后印度藤儿茶植株生长旺盛,植株行间地面的光照明显减弱,杂草发生的数量及为害程度均显著减少,可逐渐减少中耕除草的次数。
印度藤儿茶移栽20天后即可进行第1次追肥,肥料可以选择腐熟的农家肥或水溶性复合肥。水溶性复合肥亩用量以12-15千克为宜,切忌避免因浓度过大或施肥过量造成的烧苗。施肥后随即盖土,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夏季生长高峰时进入高产期,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印度藤儿茶的茎叶生长量,实现高产增效。每采收2-3次追肥1次,每次亩用45%三元复合肥5千克+尿素2千克对水15-25千克浇施。采收期间,也可每两个月1次在植株周围挖深10厘米的沟埋施肥料,每次亩施45%三元复合肥15-20千克、尿素6-8千克。
印度藤儿茶栽植后每年施基肥1次,以磷、钾肥及有机肥为主,肥料要深施,施用时间在11-12月为宜,最迟应在2月份之前。早施基肥能促使植株冬前根系充分发育,积累有机养分,对来年早春丰产更加有利。施肥方法是沿树冠投影附近开沟条施(或开穴穴施),施肥后随即覆土。沟深一般15-20厘米,以较深些为好,这样可促使根群向深处发展,扩大营养吸收面,有利于植株吸收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满足丰产的需要。基肥亩施用量为有机肥2000-3000千克、钙镁磷肥30-50千克、硫酸钾15-25千克,将肥料混匀后施入。
修枝整形是印度藤儿茶矮化及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移栽时进行第1次定型修剪,定剪高度一般距离地面20厘米左右,有2-3个芽为宜。第1次定型修剪对印度藤儿茶植株骨架形成十分重要,必须精细进行,确保质量。移栽后20天左右侧枝长度已达20厘米,此时应在不同方向选留3个侧枝,其余的侧枝全部从基部疏除。再过30-40天,当侧枝直径有0.8厘米左右,木质化程度较高时进行第2次修剪,每个侧枝留3-4个芽进行剪枝,剪时不可留茬过长,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而且枝条之间分布均匀。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渍伤口难以愈合。第3次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50-60天(10月上旬)进行,每个侧枝留3-4个芽进行剪枝,剪法与第2次相同。经过3次定型修剪,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坚强的骨架,蓬面达到80-100厘米宽,120厘米左右高(这样采摘时方便),即可适当地采摘嫩芽(枝)。第2年5-6月份进入高产期。
在修枝整形时,枝条要错落有致,侧枝层次分明,使树冠略带弧形,注意防止“大平头”(即很多个侧枝大小、高矮相近,无法区分主次)。从第2年开始,每年冬季修剪时在上年剪口以上提高5-10厘米进行整枝修剪,以进一步扩大采摘面。
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常出现枝条大小不一的状况,此时应把大枝进行疏枝或重短截,让小枝有足够生长的空间;采用拉枝、屈枝、弯枝、抬枝等形式,将直立或空间位置不理想的枝条,引向水平或其他方向,达到加大枝条开张角度,增加树冠面积,充分利用空间,改善光照条件的效果;树冠外部的枝条若生长过密,应采用疏枝或短截的方法进行修剪,疏除外围的密生枝——由于外围光照充足,枝条生长拉力大,往往比中后部生长旺盛,若不加控制,则内膛空虚。要使其内密外稀,外稀是前提。外围过长枝,影响到通风透光,影响到行间作业,应进行短截或回缩;树冠内部或下部的病虫枝、干枯枝、衰老下垂枝、并生枝等应及时从基部剪除。这样能为树冠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增强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栽植5年后,一些植株树势已十分衰老,枝干枯秃,叶片稀少,多数枝条失去育芽能力,产量很低,根系也已枯老,吸收能力很差,即使增施肥料,也很难提高产量。对于这样衰老的植株,应在11月份左右从根颈处离地面10厘米左右将枝条全部剪除,以促使抽出新枝,形成新的树冠。
采收管理
景洪市印度藤儿茶在2月下旬即开始发芽生长,一直到12月底才停止,5-10月印度藤儿茶生长最旺。当嫩茎长至20厘米左右时即可采摘,每亩每年的产量为300-450千克。由于食用部分是植株幼嫩的芽、叶、梢,故采收一定要及时。如采收不及时,幼嫩茎叶纤维化,就失去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会降低产量和经济收入。进入采收期,平均7天采收1次,采收时间以上午植株露水未干、幼嫩茎叶鲜嫩、水分含量较高时或在傍晚天气较为凉爽时为宜。景洪市以傍晚采收为主,次日上午上市,中午人们即可吃到鲜美的印度藤儿茶。
病虫防治
病虫害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尽量避免或减少使用农药。在必须使用农药时,应使用低毒、广谱、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制剂或化学农药。印度藤儿茶病虫害很少,虫害主要是蚂蚁,可用杀蚁饵剂进行防治,方法是将饵剂撒施在蚁巢上或将其与适量的细土混匀后撒在地表。施药时要求地表干燥,投药后6小时内不能灌水(如投药后6小时内遇下雨需重新投放)。
主要价值
印度藤儿茶是比较有地方特色的野生蔬菜之一,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将其幼嫩茎叶作为野生蔬菜食用。印度藤儿茶是一种营养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全面,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适宜于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发展的野生木本蔬菜。食用部分为嫩茎叶,有一种特别的臭味,但像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一般与鸡蛋炒吃,是餐桌上的一道名菜。
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印度藤儿茶中的磷、钾含量明显高于香椿、枸杞和榆钱三种木本野生蔬菜,硒元素则高出其它种类很多,钠的含量高于香椿、枸杞,其它元素含量有高有低。这表明,印度藤儿茶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是比较丰富的,特别是P、K和Se的含量高于其它木本类野生蔬菜。
印度藤儿茶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印度藤儿茶食用部分的蛋白质含量为8.59%,含有16种氨基酸,其氨基酸总量为4.32%,高于木瓜榕、甜菜和香椿三种野生木本蔬菜的含量。
维生素含量:印度藤儿茶硫胺素(VB1)的含量与香椿、木瓜榕、枸杞相等,高于甜菜和榆钱,葫萝卜素含量仅低于香椿而高于其它3种。综合看来,印度藤儿茶维生素VB1、VB2、BC、VE和胡萝卜含量略低于香椿,而高于其它3种木本野生蔬菜。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食物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