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峰
河南省洛阳市山脉
翠云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地处老城区邙山最高处,海拔250米。其上树木森森,苍翠如云,故名翠云峰。
地理环境
翠云峰位于邙山之巅,地势高峻,是修道炼丹的理想之地。《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中载,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
历史沿革
东周时期,老子李耳在翠云峰上炼丹养生,创立了道家思想,被认为是道教的始祖。
东汉时期,张道陵辞官后北上洛阳,在翠云峰住了下来,一心修炼,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
西晋时期,仙人帛和在邙山翠云峰老子炼丹处修道,在洛阳创立了“帛家道”,后从洛阳流传到南方。帛和最后在翠云峰辞世,其墓在翠云峰东北。墓碑上写着“真人帛君之表”。墓碑立于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
隋朝时期,人们为纪念老子,在翠云峰建“老子庙”(至唐改称“上清宫”),又在老子拴牛处建“青牛观”。
南宋时期,淳熙元年(1174年),谭处端回到洛阳,在翠云峰担任上清宫住持,并在此创立了养生与技击相结合的新拳种,并以“南无”命名,即“南无拳”。
主要建筑
上清宫
上清宫是道教名观,位于河南洛阳城北邙山翠云峰。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个以“宫”命名的道观,也是中国唐代第一座国家道教学院崇玄学所在地。
上清宫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当时的国家级建筑。后至金元废毁,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道士张玄募钱重建,改殿顶小瓦为琉璃瓦,今庙内尚存其铁瓦数块。嘉靖三十四年地震,殿宇震毁;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巡府阎兴邦、1730年(雍正八年)知府张汉鼎等均重修。修后庙宇,殿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以及配殿廊房等。抗战时期为日寇飞机炸毁。现存有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翠云洞上有玉皇阁三间。
下清宫
下清宫原名青牛观,始建于唐代。据介绍,当年老子决心远离政治、悟道翠云峰时,就把青牛拴在这里。唐朝时,为纪念老子,人们在翠云峰巅建立一座道观,称上清宫,并在老子拴牛处建了一座道观,称为青牛观。下清宫辉煌时有道士300多人,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驾临下清宫。金元以后,下清宫逐渐荒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下清宫仍有香火地400亩。如今,下清宫占地40余亩,尚存有老子炼丹洞、孔子入周问礼台、经娘洞、高道砖塔和明刻石匾等。
翠云阁
翠云阁位于翠云峰森林公园内,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整体设计为唐代建筑风格,建筑高59.9米,一共9层。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基座二层主体结构浇筑。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俯瞰洛阳城区的观景台,展示洛阳文化的新地标,进一步展现区域特色韵味,彰显古今辉映的城市形象。
轶事典故
青牛吼峪
老子拴了青牛,上翠云峰炼丹,青牛就在此等他。后来老子决定西去传道化胡,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
白虎送符
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陵在翠云峰修道3年后,突然跑来一只白虎,口中叼一竹简,放在他面前就走了。张陵不知其意,捡起竹简,见上面写着一道符,内容是“道”。张陵豁然开朗,从此悟道,领会了老子学说精髓,举手投足,能与天地自然相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6 21:07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