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门
古代长沙的九个城门
“老九门”是指古代长沙城的九个城门。明清时期的长沙确实存在过9座城门
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的长沙确实存在过9座城门。
光绪年间的《善化县志》有张非常翔实的省城地图,像蜘蛛网般密布的长沙城被城墙包裹,就类似于一个大粽子,城墙上东西南北方位共开了9座城门。东边的小吴门浏阳门;西边的为德润门(小西门)、驿步门(大西门)、潮宗门、古通货门(通泰门);南面为黄道门;北边为湘春门和古新开门(兴汉门、云阳门)。除了古通货门和古新开门,各城门都设有门楼、钟楼、鼓楼,它们都是入城必经之地。据“老长沙”陈先枢介绍,东西南北9座城门虽然不对称,但都是每个方位的正门。
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浏城桥)。
明代长沙已成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商埠。绕城7公里的城墙开9座城门,即西临湘江4座,东向2座,南向1座,北向2座。从城门口入城都为宽敞的正街,正街与正街之间有许多横街,横街之间还有小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整个城市的街巷骨架。“老九门”从此已具雏形。
长沙“老九门”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甚至到了清末,为了城市发展需要,又新开了福星门、碧沙门、太平街的太平门、古潭州街口的学宫门,还有经武门。1917年,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拆除古城墙建环城马路”,千年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从长沙版图上迅速消失,留下的只是像浏正街落星田一样仅仅一个名儿了。
九大城门
大西门
大西门,今指五一大道与湘江大道的交会地段,原是大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又叫“临湘门”“驿步门”。驿步门外渡口为清代第一大渡。大西门正街原为盐业一条街,“生生”“利生”等盐号均具规模。
小西门
小西门,今指坡子街与沿江大道交会地段,今属于天心区。小西门原为小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又叫“德润门”。
宋代,小西门成为善化县湘江的唯一城门。到清代,小西门风貌区已成为外省客商聚居之地。2004年,小西门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长沙受保护的五大风貌区之一。
浏阳门
浏阳门,浏正街因浏阳门而得名。清代称为东正街,因出入浏阳门的主要通道而得名,习称浏正街。
浏阳门为长沙古城东门之一,始建于五代时期,因出城便为去往浏阳县的驿道而得名。城墙与城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修筑环城马路时被拆除,原浏阳门外护城河上有便桥,名浏城桥。清末修筑粤汉铁路,便河填塞。1910年,便桥改建为大石桥。1990年修建芙蓉路,石桥和碑额被拆除。
浏城桥的东面有一村庄,原有一所桥东私塾宋代湖南提举李义山的族人李赟在村庄购买桥东私塾及周围空地,建有乔东书院,李义山曾在书院讲学。乔东书院旧址在现乔庄巷、南元宫巷附近。
小吴门
小吴门,今指中山路、八一西路与建湘路的交会地带,亦称“小乌门”。小吴门外为古校场所在地。门已经不存,形成街市。
小吴门其实是当时长沙城内的一个“小吴国”。“小吴国”很小很小,小得只有百来人。
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小吴门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浩浩荡荡开入长沙,长沙市民夹道欢迎、盛况空前。
新开门
新开门,今指蔡锷路与湘春路交会地段。为古长沙城北二门之一的新开门的所在地。1911年湖南新军响应辛亥革命,从湘春门入城,赴新开门夺取军备局,一举成功,遂将新开门改为兴汉门。
正南门
正南门,指黄兴南路与城南路、西湖路十字交叉口周围地带。先后名为王道门、黄道门等。
湘春门
湘春门,湘春门即为长沙北门,今指北正街和湘春门交会地段。湘春门口原有湘春塔、关帝庙等古迹。民国时关帝庙改为辛亥革命烈士祠。
通货门
通货门,因通货码头而得名,从西城通货门进城即为通泰街,亦称“通泰门”。
草场门
草场门,因草码头而得名,旧时长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场门,草场门又称为“潮宗门”。
其他说法
此外,还有说法称“老九门”为,东有2门:浏阳门、小吴门,西有4门,即德润门(小西门)、驿步门(大西门)、潮宗门(草场门)、通泰门(通货门);北有2门,即湘春门、兴汉门;南仅1门,即正南门(南熏门)。
考证释疑
2016年,一张据说是老长沙古城墙南门——“南薰门”的画作很热。其实,这幅“南薰(熏)门”的画作,是以一张据说是长沙老南门即“南薰门”的老照片为原型而绘制的。
翻阅从明代开始,到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所编的《长沙府志》《善化县志》《湖南通志》及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湖南乡土地理书》及1924年的《长沙一览》、新中国编辑的各类老长沙丛书,凡提到古城长沙南门,均只有黄道门为长沙南门之说,南门为其俗称。我们尚未发现关于长沙城的任何一本古籍有把长沙南门称作南薰(熏)门的说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2 16:11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