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
医学术语
低血压是指血压低于正常水平,常被定义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导致的短期内快速发生低血压,而缓慢发生且逐渐加重的低血压,往往由心脏病内分泌疾病引发。另外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的原发性低血压,以及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也较为常见。由药物如α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神经节阻断药等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也会呈现。此外,有些特殊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可导致低血压。
病因
产生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短期内迅速发生低血压,可能是大出血、脱水、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低血压缓慢发生,逐渐加重,继发于可能导致低血压的心脏病和内分泌疾病。
发病原因
比如生理性低血压,发病原因不是特别清楚。与形体瘦弱、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
是指某些疾病导致的低血压状态。这种低血压病因一般为两类:
此外,当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12叶酸而导致贫血时,也会发生低血压。
还有一些常见继发性低血压的病因如下。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低血压的发生与其体位变化有关,如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
孕期低血压
由于血液循环系统会在怀孕期间迅速膨胀,因此导致血压下降,不过属于正常现象,血压通常会在生完孩子后恢复到孕前正常水平,除此之外,当孕期发生缺铁性贫血时,也会引起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
进餐后,大量的血液分配给胃肠道,致使心脑血管供血减少。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幅度≥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下降至<90mmHg。多见于老年人。
诱发因素
站立或进食后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成人。长时间静止后导致的低血压主要影响儿童和年轻人。
服用某些药物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包括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多沙唑嗪,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神经节阻断药如胍乙啶,抗精神病药如氟哌啶醇喹硫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文拉法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四环类抗抑郁药如马普替林,抗帕金森病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等。
帕金森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病率达30%,部分合并卧位高血压;糖尿病所致低血压的发生率为10%~30%,与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有关;还有一些心脏病可诱发低血压。
症状
部分慢性低血压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急性低血压如大多数体位性低血压、餐后或排尿性低血压多有临床表现,甚至引起晕厥。
早期症状
对于慢性低血压,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对于急性低血压,发作时即可出现头晕、恶心、视野模糊等症状,甚至晕厥。
典型症状
出现低灌注临床症状,即因毛细血管内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症状。
伴随症状
长期低血压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下降,从而出现下列伴随症状:
就医
当患者突然或者因体位变化、进餐后出现头晕眼花,肢软乏力,心悸出冷汗等症状时,建议去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
诊断流程
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问及的问题有:
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和原发病史,并检查到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8kPa)即可初步诊断为低血压;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3分钟以内,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可诊断为直立性低血压。
就诊科室
一般情况就诊于心血管内科,严重症状如晕厥等,就诊于急诊科。
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是指血糖水平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主要由药物、胰岛β细胞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该病好发于糖尿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低血压主要好发于体质瘦弱的女性或老人。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红细胞生成减少、失血及溶血等。主要表现和低血压有些相似,血常规检查可予鉴别。
治疗
治疗低血压取决于它的症状、严重程度以及导致低血压的原因。症状不明显时,可通过改变饮食和生活方式,有效改善低血压,当症状明显或血压突然降低时,需要及时处理。
急性期治疗
导致急性低血压的原因各不相同,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般治疗
对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老年患者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适度多喝水,使机体内组织间隙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平时适当运动,如做物理对抗动作如腿交叉、弯腰及紧绷肌肉等,改善神经和血管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减少直立性低血压的发作。
穿压缩长袜和用腹带,可减少外周血量。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据文献报道有容量扩张剂(如氟氢可的松)、血管收缩剂(如盐酸米多君奥曲肽)及辅助药(如阿卡波糖红细胞生成素等),应注意在改善立位低血压时会有增高卧位血压的副作用,因此需要慎用。
主要作用是维持血容量,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伴有水钠潴留、高血压及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
主要作用是防止血管扩张,升高血压。适用于严重的餐后低血压,但糖尿病患者不建议使用。可能伴有恶心,痉挛、面部潮红、高血糖和仰卧位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主要作用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适用于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伴有心律不齐、寒颤、皮疹等不良反应。
主要作用是延缓葡萄糖的吸收,维持饱腹感,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主要适用于餐后低血糖。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
主要作用是减少胃肠道的血流,维持血压。适用于餐后低血压,尤其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前沿治疗
目前暂无确切的应用于临床的前沿治疗方法及药物。
预后
生理性低血压患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平时加强营养,注意锻炼,预后良好。
针对疾病引起的低血压,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使循环血容量回升,基本可以控制。此外,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虽然容易反复,只要避免引起低血压的诱因,一般预后良好。
生理性低血压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暂时的低血压,一般在调整生活方式,行对症、对因治疗后,可完全恢复,预后好。
体位性体血压和餐后低血压往往会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日常需注意避免诱因。
脑对缺血十分敏感,低血压会导致暂时的器官供血不足,引起晕厥,意识丧失并跌倒,有可能造成骨折或脑外伤,特别是老年人更易发生。
严重的低血压可能导致休克,危及患者生命。
休克
这是低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可能伴有精神烦躁、反应迟钝、心率加快、四肢湿冷、面色苍白或紫绀,尿量减少或无尿,需立即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治疗。
晕厥
这是突然血压下降导致的大脑暂时供血不足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短暂的不省人事和昏倒,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无论是否进行处理,之后全部功能均可逐渐恢复神志正常。最大的危害是因突然晕倒而发生意外,如骨折和脑外伤等,特别是老年人。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17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