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镇,以驻地集市“老马渠”而得名,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下辖镇级行政单位。
行政区划
建制沿革
2019年12月,
三台县人民政府撤销
光辉镇和
里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老马镇管辖。
老马,古称”老马渠”,据传
汉昭烈帝刘备屯兵八角庙与
刘璋相距,刘璋决
涪江水淹刘备大军,
张飞率部撤退经此,因水急马不过渠,张飞性急㧯马过渠,后人便称此地为“老马渠”,后渐形成聚落兴集市。
光辉,原名“会龙场”。明代建兴隆场,明末被火焚毁;清康熙时复建,因此地山形似二龙相会,故名会龙场。
清末民初,三台县设4路28乡,老马、里程大部属东路房日乡(驻老马渠)管辖;光辉属北路轸水乡(驻高埝坎,今
高堰乡)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设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房日上乡团练驻老马渠,轸水下乡团练驻会龙场。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老马渠、会龙场为团甲公所。
民国24年,以团设立老马联保,辖地相当于今老马乡全境及里程乡大部;设会龙场联保。
民国29年,民国政府奉行“
新县制”,分别改设老马、会龙场联保为老马乡、会龙场乡。
1951年,土地改革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老马乡,会龙场乡。
1952年,从老马乡、尊胜乡(今
争胜镇)各划出部分村组建立联盟乡(即今里程乡前身)。
1955年,撤销联盟乡。
1958年10月,以老马区成立飞马人民公社,公社驻地由老马渠迁刘家营,辖刘营、老马、会龙场、建设、中太、长乐、刘营、安宁、安平(今转江)、灵兴、苏河(今前锋)、花园、白衣(今光明)13个耕作区。
1960年,恢复原联盟乡辖地成立里程人民公社,以境内李村坝(也称礼存坝)谐音命名。
1961年,原飞马公社下辖各耕作区单独建社,恢复老马公社、会龙公社。
1967年7月,文革时期,老马改为红卫公社、会龙改为光辉公社。
1981年10月,地名普查,因重名改红卫为老马公社,属刘营区。
1984年3月,撤销公社建制,复设为老马乡、光辉乡、里程乡。
1992年9月,
撤区并乡建镇,光辉并入
建设镇,里程并入
刘营镇,老马单设为
老马乡。
2017年12月,老马、里程撤乡设镇分别成立老马镇、里程镇。
2019年12月,经
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光辉镇和里程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老马镇管辖,老马镇人民政府驻下新街19号。
地理位置
2019年底,老马镇辖老马、光辉、里程3个场镇社区,25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老马镇位于北纬31°14′35″~31°17′54″,东经104°57′30″~105°03′07″。地处三台县北部、涪江东岸,东接高堰乡、石安镇,南连里程乡、刘营镇,西与花园镇、建设镇相邻,北与光辉镇相连。距县城26公里,绵阳市区30公里,乡政府驻下新街19号,行政区域面积25.58平方千米。
资源人口
自然环境与资源
老马镇2015年耕地面积11705.85亩,森林面积10695亩。老马乡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温度16.7℃,最高气温37.9℃,年平均降水量886毫米,年日照数1326小时,无霜期279天左右。境内有小型水库1个;山坪塘62口;蓄水池101余口;提灌站9处;武引渠道3.7公里,永和堰干支渠系4.8公里。涪江之滨有砂金、石英石、石灰石。永和埝流灌全乡。
人口
老马镇2000年总人口14336人,4013户。2015年总人口14890人,5974户,其中农业人口13116人,男女性别比例96:100;人口出生率11.4‰、死亡率8.5‰、自然增长率2.9‰;人口密度577人/平方公里;少数民族有彝族、藏族、羌族共8人。
2017年,总人口9989人。
经济发展
2000年老马镇地区生产总值3223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719万元、155万元、349万元;农业总产值2195万元;总产粮食8486吨、油料1044吨、棉花1吨、蔬菜28478吨、水果162吨;出栏生猪13520头、羊27只、禽畜6.74万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元。
2015年老马镇地区生产总值17454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4330万元、1235万元、1889万元;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437万元;工业总产值0.19亿元;
粮食作物面积1363公顷,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粮食总产9368吨;畜牧业主要是以猪、牛、羊、鸡、鸭、鸵鸟养殖大户牵头成立养殖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为主,出栏生猪16089头、羊1378只、牛682头、小家禽16万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57元。
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子。
社会状况
老马镇2013~2015年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五好镇乡党委”;近年来,农业、安全、水利、精神文明等工作多次被评为县先进集体。
乡村建设
老马镇2015年场镇面积0.8平方公里,有街道高质量水泥路面16800平方米,雨污水管网2680米;绿化面积1000平方米,植树2360株,路灯108盏;有自来水厂1个,天然气用户3700余户;集贸市场1个,小型商贸流通店面420余户。单日子逢场。2015年老马乡建乡村道路3.2公里、整治沟渠680米;对塘、库、堰,群众活动场所、农村垃圾转运池均进行维修和整治。投资100余万元,建成场乡安全卫生饮水工程。至2015年建成高质量主道水泥路9条,110余条支路,110余条支路,总长81公里,基本实现社社通水泥路。境内有县道公路2条,境内长9.88公里。2015年有广播喇叭203只,通响率100%。有线电视用户4025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各村均安装网络宽带,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平台10个。有农村信用社,
邮政储蓄银行2家金融机构。
文化体育
2015年老马镇有省级综合示范文化站1个;敬老院1个,农村幸福苑4所;电影院1个;日间照料中心1个;图书室10个,图书2万册;室外体育健身场所11处。
文体教育
2015年老马镇有幼儿园4所,九年制一贯制学校1所(老马学校),在校学生共计795人,教职工6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0%。
医疗保障
2015年有卫生院1所,病床40张,医护人员25人;村级卫生服务站9个;新农合参保率100%。
集市贸易
2019年底,老马镇设有老马场、会龙场、里程场3个集市进行农副产品交易。
特色优势
麦冬种植
老马镇属“
涪城麦冬”主产区,麦冬小镇辐射区,2015年麦冬种植面积5025亩,麦冬产量2500吨,产值8000余万元。老马乡联合县农业局和一品麦海专业合作社加快麦冬无公害种植步伐,引入专业无硫烘干设备20余台,经设备烘干的麦冬可做到无硫残留。
鸵鸟养殖
老马镇境内有全国第三,西南第一的鸵鸟养殖基地。截至2015年底,入社社员147户,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120余亩,存栏种鸟1100余只,年出栏商品鸟3000余只,年产蛋22000余枚,消化玉米等农作物秸秆700余吨,年产值700余万元,纯利润100余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18人。
风土人情
龙抬头节
龙抬头节起源于唐朝,是绵阳市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群众过龙抬头节踏青拜佛,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
龙抬头节,以祭龙为载体开展商品交易和文化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从1993年开始由老马乡政府牵头举办节会。老马龙头节既是一项重大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一次重大的商品交易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到初三,初一起会,初二正会,初三散会,地点在老马龙头山下。活动期间有民间自发的狮灯、龙灯、马马灯等妙趣横生的表演,商人们把小商店开到了路边,群众也会把挂耙、枷担,以及种子、树苗等春耕急需的生产资料拿到龙头山下来进行交换。2015年老马镇龙抬头节开展农产品交易、地方特色展示、乡村文艺展演、县“文化三下乡”等活动,吸引乡内外八万余名群众参加。
本地人文习俗
腊月29前过年(吃团圆饭),初一至初三吃素;
初一不能搁家里(特别是不能在家睡觉),去龙头山进香;
初二到十四到走亲访友拜年待客;
十五吃汤圆;
二月二龙抬头聚会龙头山闹春;
七月半本地特色祭祖;
端午节洗药澡(菖蒲车前草等等)。
名胜古迹
老马崖墓群
位于老马村境内,沿涪江冲积坝边缘山峦分布,这些墓葬相对较独立,相互间打破关系较小,依山势一字排列。墓与墓之间间距大体相等,排列密集。时代上早晚不一,但以东汉为主。规模上大小不一,有多室墓,也有单室墓,开凿较简单,室壁可见初期凿痕,室内有少量仿地面建筑雕刻,部分墓葬开凿有灶台、案及等附属设施。
龙头山寺
位于龙泉村,占地5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始建于汉代,原名文昌祠,兴于唐代,更名为三教寺,元代更名为祝根寺。龙头山寺多次因战争原因损毁,均在当地百姓的努力下得以重建,最近一次重建于20世纪80年代。
张飞祠、望水垭、漏石孔
据传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刘备与刘璋反目,刘璋部将在涪城上游拒住涪水妄图淹死刘备大军。张飞赶到时,涪城(现花园镇)一带水势滔天,张飞行至老马时遇水受阻,张飞用肩将马㧯过,漏石栓马后,登上高山望水,后与刘备、诸葛亮、赵云会师才解救刘备于危难。当时张飞拴马所漏之石、望水所登之山至今仍在,便是老马乡境内的“漏石孔”“望水垭”,老马人为纪念张飞的事迹和忠勇行为于2005年在老马乡修建了张飞祠,年年祭拜。
历史文化
诗词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于唐宣宗大和七年在梓州任
东川节度使幕中,仲春有幸参加老马乡
龙抬头节并赋诗《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上京路过龙头山,于药王楼即兴作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