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
商朝至春秋时期诸侯国
商代末年有耿国,是商朝附庸国。古耿国是商代建立的一个侯国,是商王朝的一支,规模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县。这个诸侯国经历了32位国君,延续了700多年,在历史上曾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简史
耿国(公元前1524―公元前661年),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
商朝时期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相地(今河南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邢地,最后一次迁到了庇( bì)。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西周时期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省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祖乙迁耿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穴(音yi)雪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
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穴(音ku雪)将他的儿子契穴(音xie雪)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穴(音ao雪)。河穴(音dan雪)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穴( 音geng雪)。”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以后我国的文 明奠定了基础。从汤王兴商灭夏,到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长达五个多世纪(前1562—1066)先后更替了三十多个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当政时,由巫贤子任职协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小侯国的侵扰,解除了东南方的异族对商大朝的威胁。国运逐渐中兴。所以在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历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即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与汤王、武丁而齐名,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
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 地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王村),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迁到耿地后,首先是广集奴隶,大兴土木,造殿建宫,不到两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庄严肃穆,富丽 堂皇。城分前城后城,在前城内建有帝王的金銮宝殿和皇宫。后城建有金库和禁地,城周围盖有卫戌营,从此耿地(今河津市东南一带)一跃成了国都,繁华热闹自不必说,每日向帝王朝拜纳贡者不计其数。
君主列表
商时期的耿国君王
2.日
3.月
4.星
5.昭
6.喜
7.伯勇
8.仲宁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焕
14.炀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贤
23.重甲
24.整辛
25.灵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恒
32.太乙
周时期(西周、春秋)的耿国君王
暂无
衰败灭亡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 《史记·晋世家 》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
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我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今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
古城遗址
古耿国遗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夏村乃阳关古道。由商祖乙建立于公元前1525年,是当时商的诸侯国,次年由于河患,迁至刑,后封弟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族人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2 21:01
目录
概述
简史
祖乙迁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