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中国山东省公办高校
聊城大学(Liaocheng University),简称“聊大”(LCU)。坐落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公办大学。学校是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单位,是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推免单位,是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半个世纪以来,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23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70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机关及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生物、体育、艺术等8个系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山东师范学院机关及大部分系部迁回济南,同时筹建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1976年10月12日,七六级工农兵学员入学。本届共招收工农兵学员259名,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为首次普通班招生。1978年2月25日,七七级学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入学。28日,举行开学典礼。
1979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7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增设聊城师范学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以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为基础建校,由山东省领导。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聊城农业学校、聊城畜牧研究所(部分)并入聊城师范学院。
平稳发展
2002年5月17日,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大学实行一校多院制,组建一批二级学院。2005年,聊城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聊城大学。
2011年,入选山东省首批名校建设工程立项单位。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2020年2月,学校正式成为北极大学联盟成员单位。
2022年,学校荣获“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单位称号。2023年,学校被评定为“山东省绿色学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5个学院,2024年有招生计划的本科专业74个,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12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1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1月,现有专任教师1877人,具有博士学位1089人,正高级岗位人员206人,副高级岗位人员708人。现有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3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19人,海外高层次专家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干部、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智库高端专家、齐鲁文化英才、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首席专家等6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3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省级思政“金课”2门。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全国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研教改课题93项,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学校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华龙舟大赛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在校生每年获得奖励6000余人次。
交流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截至2023年11月,学校与俄美波意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包括师生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办学、博士联培、海外办学等在内的160多个项目,有30多个国家的外籍师生在校工作或学习。在约旦和萨摩亚共建有2所孔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萨摩亚、汤加两国开展教育援外项目。学校建有省部级以上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和“北冰洋研究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重点新型智库;与国外高校和单位共建了“中俄数学联合研究中心”“知识工程与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省部共建研究平台、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工程实验室9个,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6个,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山东省外事智库4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有山东省高校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2个,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16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省部级奖励169项;获批国家级课题339项,省部级课题91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55部。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攀升,获得发明专利390余项,转移转化6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6亿余元。
学术资源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图书馆有两座馆舍。西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23000 余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目录厅、办公室等;东校逸夫图书馆建筑面积 26500 平方米。学校有纸质藏书266.9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204种,电子图书383万余册,电子期刊137万余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近50个。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1988年创刊,199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原名为《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随学校更名改为《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为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超星等国内大型数据平台的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编辑学会等会员期刊。
期刊为双月刊,大16开,110页,邮发代号:24-29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418/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6634。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聊城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期刊前身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创刊。2002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即更名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管理、教育、法律、历史、文学、语言、区域社会文化等学科类别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哲学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教育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语言研究等。
期刊已加入中国期刊方阵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论文数据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在线全文数据库(CEPS)、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资讯机构,本刊刊发的有关文章可在上述资讯数据库核查。
期刊为双月刊,大16开,156页,逢单月15日出版。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1217,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7-1401/C,国内外公开发行。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名称为聊城大学,简称“聊大”;英文译名为Liaocheng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LCU。
聊城大学校徽由聊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李凯设计。它是以聊城大学的英文名称LIAOCHENG UNIVERSITY的首字母L、C、U作为基本造型因素,利用曲线和直线组合变化构成,其外观似大海中擎帆航行的船,象征聊大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拼搏,勇往直前;似蓝天上展翅飞翔的雁,象征着聊大人为远大目标振翅高飞;它又象大海的波涛,后浪推前浪,平静中亦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寓意聊城大学人才辈出,蒸蒸日上。
精神文化
敬业 博学 求实 创新
释义:“敬业”:该校师生员工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博学”:博学是在治学上对全体师生员工的要求。学生要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既广博又专深的知识结构。教职员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都要具有博深的学识。
“求实”:全校师生员工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规律,脚踏实地地工作和学习。
“创新”:只有努力开拓、进取、创新,师生个人才能行远,才能做出更大贡献,才能将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一流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校校歌是《飞向美好的明天》,歌词作者是曹佐成,曲作者是张德珠。
崇教 尚学 敦厚 奋进
释义:崇教者,学校尊师重教,教师好好教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新民之道,育天下英才。尚学者,崇尚新知,学生好好学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重心,弘扬优良学风,致力于学,励志成才。敦厚者,诚朴宽厚、踏实实在也。坚持厚德修身,敦品励行,刚健笃实,日新其德。奋进者,振奋向前、奋勇前进也。坚持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社团活动
聊城大学学生社团是由具有学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校级学生社团71个,院级学生社团66个,涵盖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创新创业类及新媒体运营类六个类型。
校区情况
聊城大学分东西两个校区,分别位于湖南路和花园路(文化路)。为方便广大师生,2007年学校建成开通东西校区连桥。连桥东西长816米,从西校区横穿聊城市主干道花园路,跨越二干渠(人工渠)、徒骇河,直达东校区办公楼北侧。桥宽13米,其中包括8米宽的行车道和两侧各2.5米宽的人行道。连桥由29个桥墩、台支撑。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聊城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聊城市。校园环境优雅,湖光山色,四季常青,教学相长、学风浓郁,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绿色校园”。
西校区南大门
西校区南大门,位于西校区,是聊城大学知名度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门高2层,宽140多米,由28根大理石柱支撑,代表了学校从1974年建校到2002年更名为聊城大学所走过的28年历程,正门宽21米,寓意着聊城大学昂首阔步、斗志昂扬地步入21世纪,大门二层为学校展览馆。
西湖
西湖,又名“羡林湖”,位于西校区,水域面积为1.4万平方米。羡林湖的名字是为纪念学校名誉校长季羡林先生。羡林湖一年四季各有风味,春可赏柳,夏可观鱼,秋可赏叶,冬可品雪。
栖凤林
栖凤林位于西校区,北靠文学院。栖凤林主要由数十棵粗大的梧桐树组成,“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栖凤林以此得名。常有学生在此读书,学习。
逸夫图书馆
逸夫图书馆,位于东校区,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整个大楼呈回字结构,宽敞明亮,以数字化为突出特色。馆厅上方“逸夫图书馆”五个大字由学校书法系主任向彬教授题写,飘逸俊秀,遒劲有力。
图书馆前的孔子铜像是2010年香港孔子学院所赠。馆前园区名为“书香园”,勉励学子好读书、长知识、长才干。
校友情况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3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聊大简介.聊城大学.
校徽.聊城大学网站.
聊城大学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聊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09: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