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理论学术语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在社会实践指导以及经济产业分析活动之上的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体系
同其他领域的理论相比,生涯发展理论更多地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特点,学者们基本是从某个局部提出理论,鲜有独立、系统的生涯发展理论。所以,如果不对生涯发展的各种理论作系统归纳,初始接触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不利于达到学习了解生涯发展理论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系统化归纳方法:
(一)从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
任何影响生涯发展的因素都可归为内因或外因。内因是生涯发展主体产生的因素,通常包括兴趣、能力性格、思想等;外因是生涯发展环境产生的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社会状况等。从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角度归纳就是以内因和外因为基本分界,按照研究侧重点,将各种生涯发展理论划分为偏重主体因素的、偏重环境因素的,综合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以“个体取向——社会取向——综合取向”这一脉络来安排各种理论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其中个体取向理论认为,个体在生涯发展中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个体在一i5理、体质、智力等因素会对其选择产生根本性的作用,环境因素只能起到次要和间接的作用,主要有特质因素论、人格类型论心理动力论、素质匹配论、职业锚理论等;社会取向论认为,虽然对生涯发展起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特质,但主控生涯发展的关键却是个人选择和个人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由社会学习论和经济论构成;综合取向理论则认为,无论是个体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不应简单地将任何一种归结为生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应是互相作用的,主要有认知决策论、生命周期论。
(二)从规划生涯发展所需的活动角度归纳
任何一个有意而做的行为都必须先对行为本身已经行为的对象、环境等有一定的认识,然后基于这种认识,决策选择是否要进行该行为以及行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里,认识和决策就是这个行为所需的活动。如果将生涯发展理解为一个行为的集合体,那其中的内容就可以分为认识和决策两大部类。侧重生涯发展认识的理论被称为匹配理论,强调对个人、职业以及环境因素的认知,诸如罗伊的人格类型论、鲍丁的心理动论、还有鼎鼎大名的霍兰德个人和职业类型化理论等,都可归为此类;而侧重生涯发展决策的理论则被称作决策理论,偏向对决策历程和决策障碍的研究。另外,如果以长跨度、宽领域、多主体的视野来观察行为,会发现很多情况下,行为会因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主体的角色地位等原因而具有大量共性,或者说,人会因某些相同的外在因素而使认识和决策产生某种规律。在生涯发展理论里,对认识和决策规律的理论,叫做发展理论,该类理论有很明显的整合特质,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以发展的观念来探讨生涯的阶段、生涯发展的选择,以及发展的成熟度等在生涯发展的历程里具有共通性的问题。这样,此种归纳方法就形成了“匹配+决策——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匹配”和“决策”又合称结构取向理论,“发展”又被称为过程取向理论。
(三)从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角度归纳
如前所述,职业是生涯的重点,个体的生涯的彻底发展,离不开职业这一平台。我们在选择职业时,一般都会从两个方面做准备工作:一是认识个体,也就是认识自我;二是认识职业。这形成两个基本的思考模式:一是什么样的职业适合我;二是我该怎样适应职业。因此这种归纳法认为,不同的生涯发展理论采取了不同的思考模式,产生了不同的研究重心,因此将生涯发展理论分为前职业生涯理论,以及整合的生涯理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前职业生涯理论就是研究从事职业前的理论,后职业生涯理论就是研究从事职业后的理论,整合的职业生涯理论就是贯穿从事职业前后的理论。
应该说,这几个部类的理论大多都贯穿了从事职业前后,他们的区别在于研究思路的不同。前职业生涯理论以个体特征基本决定其所适应的职业为假设,分析什么样的个体适应什么样的职业。后职业生涯理论以个体可以并且应当适应职业为假设,探讨什么样的个人该怎样适应什么样的职业。而整合的生涯理论则兼有前后两者的思路,强调个体与职业的互动关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6 19:5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