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炳焜
原《新华日报》社任出版科长
肖炳焜(1914—1942年),又名叔旃,思南县人。贵州省思南人。从小受其兄(肖次瞻,中共贵州早期地下党员)的影响,思想进步。
人物概述
1935年3月,随兄肖次瞻赴筑,考入贵阳高中,1937年考取复旦大学,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经中共重庆党同意,肖炳焜去成都参加了“青年记者战地新闻服务队华北一支队,踏上抗日征途,后到达晋南中条山。1940年初,肖随队蒋慕岳从中条山奔赴太行抗日根据地日寇向这一带扫荡,战斗稍停就进行实地采访,赶写稿子寄回《新华日报》发表,用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揭露日寇惨绝人寰的野蛮侵略,激发全民族抗日决心。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的华北《新华日报》社任出版科长。1942年5月下旬,日寇对太行山疯狂扫荡。6月2日肖随部队转移突围,不幸中弹身亡。
革命活动
乌江两岸播星火 太行深处谱壮歌
肖炳焜,又名叔旃.大复大学学籍卡中名字为肖炳琨,在从事革命活动期间还曾化名高桦、肖高等,1914年旧历七月十九生于贵州省思南县塘头镇尧民里。
肖炳焜的父亲在清代曾考中秀才,通医术。肖炳焜自幼在书香氛围的熏陶中长大。其兄肖次瞻,中共党员,烈士,北伐战争时期在武汉任中华全国邮务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后在贵州任中共思南县委书记、中共贵州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贵阳县委书记。1930年,肖次瞻回到地处乌江江畔的思南家乡,借助兴办教育的形式传播马列主义新思想和新科学新文化,并筹划建立黔东党的组织。肖炳焜在胞兄启发引导下,开始接受新思想。1932年肖炳焜考入设在思南的“八县联中”——贵州省立第七中学第一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肖次瞻的指导,肖炳焜如饥似渴地阅读具有民主进步思想的作品,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加深了认识,投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志向在他的心中牢牢扎下了根。1933年秋,贵州国民党当局派来的反动校长蛮横阻止学生学习新科学新文化,顽固推行旧礼教教育,粗暴拒绝学生提出的正当要求,省立七中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罢课学潮。肖炳焜在这次学潮中担任骨干组织人员,学潮的胜利使他初步接受了革命的洗礼。
1935年3月肖炳焜到省城贵阳,考入贵阳高中。1937年考入设在贵阳的复旦大夏第二联合大学,年底该校更名为大夏大学。在大夏大学学习期间,肖炳焜的学识得到快速的提升。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3月加入了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贵阳地方队部。1938年8月,“民先”在争取成为公开合法的组织过程中,为国民党贵州反动当局所骗,成员遭到拘捕,肖炳焜与同学商学礼逃脱拘捕和通缉,隐藏身份转移到重庆。肖炳焜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汇报了贵阳的局势,请求安排救援,他还受到董必武和民主人士李公朴沈钧儒的接待。肖炳焜留在重庆加入了党领导下的重庆“青年会”,协助开展社会活动,曾邀请老舍等作家做文学讲座,并不断将进步报刊寄往家乡宣传革命。
1938年11月,肖炳焜参加中共中央南方局指导下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的“青年记者战地新闻服务队”,冲破重重封锁线到达晋南中条山抗日前线,奔走于黄河两岸,从事战地新闻的报道工作。在负责服务队队部工作期间,肖炳焜作风正派,工作严谨,表现出过硬的革命素质。1940年初肖炳焜转赴太行抗日根据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冲进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实地采访,赶写稿件寄往后方的《新华日报》发表。他的新闻稿用日寇施虐华夏大地的血淋淋的事实和抗日健儿殊死拼杀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激发了广大同胞的抗日情绪。1941年,肖炳焜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到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的华北《新华日报》社工作,任报社管理委员会出版科科长。在1941至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忘我工作,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新华日报》的正常出版发行,同时还印行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书籍及毛泽东的著作,为广大抗日军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粮食。
被害
1942年5月,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向我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1942年6月2日,华北《新华日报》社的部分同志随部队在山西辽县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十字岭一带转移突围时被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肖炳焜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参考资料
八路军和新四军中的黔籍人.金黔在线.2005-09-20
贵州抗战英烈肖炳焜.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2015-09-16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03 18:03
目录
概述
人物概述
革命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