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肠出血性大肠埃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 ,EHEC)引起的
肠道传染病。EHEC为出血性肠炎之病原,主要有大肠埃希杆菌O157∶H7,是1982年新发现的EHEC。此外,O26∶H11也可能是病原之一。我国尚未见有正式报道。
病前可有进食冷藏的半成品加工
快餐食品史。分无
症状感染、轻度
腹泻、出血性肠炎三种临床类型。典型的表现是急性起病,腹泻,初为水样便,继之为血性便。伴痉挛性
腹痛,不
发热或低热,可伴恶心、
呕吐及上感样症状。无合并症者,7~10天自然痊愈。少数病人于病程1~2周,继发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HUS),表现为苍白无力,
血尿、
少尿、无尿,皮下黏膜出血,
黄疸,
昏迷、
惊厥等。多见于
老人、儿童、
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10%~50%。
提高大便培养阳性率就能提高确诊率,影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大便
性状、病程及培养基的选择。血性便、病程短者,阳性率高;水样便、病程长,尤其超过7天者,阳性率低。山梨醇-
麦康凯琼脂(SMAC)可提高阳性率。
应用EHEC特异性
DNA探针,其敏感性、特异性均可达99%;或应用PCR对EHEC DNA序列分析,发现其溶血素AB基因为EHEC特有,其特异性强,敏感快速,3~4h可出结果。其他尚有对SLT1、SLT2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同时扩增的多重PCR法,但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深圳鹏程专家指出:基因检测可用于临床
研究与流行病学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