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瘤,一种表现为大片粘液湖形成,其中漂浮小堆癌细胞。患者临床常表现为贫血、
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变形,并有
粘液血便。有时出现
腹部肿块和肠梗阻症状。好发部位以直肠为主,乙状结肠为次,其他部位较少。
1.以40岁以上
男性多见,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亦有见于12岁以下儿童者。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感脘腹不适、隐痛、腹胀。发生于胃者,可有恶心、厌食,或见大便色黑;发生于大肠者,可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或见无痛性血便、粘液便。病久而有反复出血者,可见消瘦,面色无华等症。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
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见胃或肠粘膜局部呈结节状隆起,息肉可为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有蒂或无蒂,多个或单个,大小如绿豆、
黄豆或蚕豆,表面光滑,颜色正常或充血,其表面或可见糜烂、出血点。活检可对息肉性质作出诊断。
胃癌、
肠癌:自觉症状及消瘦呈进行性发展,全身情况差,X线钡剂检查、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资鉴别。
2.
痰瘀互结证:脘腹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纳差,;恶心,或吐痰涎,腹胀,大便稀溏,或下紫暗粘液血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弦涩。祛痰化瘀。
3.
胃肠湿热证:脘腹痞满或胀痛,恶心欲呕,食纳不振,大便不爽或稀溏,夹带粘液及
血便,其色鲜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4.
脾胃阳虚证:脘腹不适或隐痛,喜暖喜按,纳差,恶心,大便稀溏,夹粘液或呈
黑便,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脉沉缓或沉细无力。温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