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是指通过企业员工获得公司股权的形式,使其享有一定的经济权利,使其能够以股东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使其尽心尽力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案设计,是公司发展必要的一项相对长期的核心股权激励制度安排。
基本定义
股权激励的本质是企业要让出一部分股权来让激励对象所拥有,但这种让出股权的行为有很多种形式,会产生“一企一案”现象,因此企业在做股权激励之前,一定要做好方案设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
股权的权能
从
现代企业制度角度看,股权的权能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
分红权:按照股份额度享有相应
股权比例的公司税后利润的分红的权益;
2、 公司
净资产增值权:按照股份额度享有相应股权比例的公司净资产增值部分的权益;
3、 表决权:按照股份额度享有相应股权比例在公司组织机构中行使的相关表决的权益;
4、 所有权(含转让、继承、
资产处置等):按照股份额度享有相应股权比例的公司股份所有者的权益。
多种模式
从股权的4种权能可以知道,安排股权激励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来灵活赋予股权权能种类的多少,由此就会使得股权激励产生很多种激励的模式。最为常见的模式主要分为三大类:
该类股权只有
分红权(有的还带有
净资产增值权),此类股权激励不涉及公司
股权结构的实质性变化。所以,次类股份也叫岗位股份(历史上的晋商企业也叫过身股)。如
虚拟股票激励、
股票期权模式等。
2、 实际股份激励模式
该类股权具有全部的以上4种权能,此类股权激励不仅涉及公司股权结构的实质性变化,而且会直接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所以,次类股份也叫实股(历史上的晋商企业也叫过银股)。如
员工持股计划(ESOP)、管理层融资收购(MBO)模式等
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实施虚拟股票激励模式,到期时再按实股激励模式将相应虚拟股票转为应认购的实际股票。如管理者
期股模式、
限制性股票计划模式等。
制度安排
股权激励不是分福利、也不是“分饼”,而是一套制度安排。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客观要求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要遵循其客观规律,实施必要的专业化过程。在安排股权激励制度时,不仅要建立激励机制,还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制度上来确保中小股东利益、公司利益!
发展趋势
股权激励在美国
股权激励制度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家族出现难以克服的缺陷:很难保证每一代都有优秀的人才,于是
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为了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以企业所有者为代表的股东与主抓企业经营的
职业经理开始了利益博弈,从此企业委托代理成本问题出现。
“股权激励”的制度的出现,将
股东与经营层利益捆绑,促使经营层通过获得企业经营收益的方式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
1952年,美国菲泽尔公司设计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股票期权计划。
1956年,美国潘尼苏拉报纸公司第一次推出
员工持股计划(ESOP)。
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职工退休收入保障法》
1984 美国国会通过《1984年税收改革法》在美国有10000个员工持股计划,参加人数900万。
1997年,美国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上市公司达到53%。在股市暴跌前,期权收入已达到管理层总收入的80%以上。
时至今日,美国90%的高科技企业和8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实施了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在中国
“股权激励”是众多企业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通过股权期权这一独特的“创富机器”造就了千百个百万富翁。由此可见,“股权激励”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和运用。
如今中国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规范,而国内企业大多缺乏科学的股权激励体系设计方案。国内以前对于人员激励,只有单纯的工资和奖金。而随着人力资本重要性的愈发凸显,如何留住技术与管理骨干,对于一家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一个行业或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考虑股权激励等形式。中国在股权激励这块市场的潜力和前景很大。因此建立一套规范、公平、竞争力强的股权体系,是国内企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我国的股权激励研究学派大致可以划分为了以下两种状态:
该学派已上市公司为研究蓝本。咨询对象锁定在已经上市公司或2-3年内准备上市的公司为主体。课程主讲老师一般都具有证券行业相关经验,他们以辅导该
企业上市后分享企业成果为最终目标,一般情况下都会成为该公司的
独立董事。
该学派以西方股权激励工具为主,以自已多年企业管理经验为辅,结合非上市公司的股股权激励的特点,将导师多年管理经验融汇在股权激励设计方案中,力求为
企业设计具有实用、实操及
实效性的股权激励方案。咨询主体为:3-5年内没打算上市的企业,设计对象为企业
核心人才,方案辐设
人才激励的各个阶段及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