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是全身中最长的长骨,分一体两端。近侧端有一圆形股骨头,为球体的2/3,指向内前方,与髋臼构成髋关节。股骨头中央有一小窝称股骨头凹。股骨头以下狭细部分为
股骨颈。股骨颈与股骨体之间的夹角为125°,女性的骨盆宽阔,此角较小。股骨颈的远侧有两个大的突起:即大转子与小转子(greater and lesser trochanter)为肌肉附着处。大转子凸向上外,其内侧有凹陷的转子窝(trochanteric fossa)。小转子在大转子的下、内、后方。在后方连接两个转子的明显隆起为转子间嵴(intertrochanteric crest)。在前方有将它们连接起来的转子间线(intertrochanteric line)。
股骨体近似圆柱形,并向前稍为弯曲,中1/3横断面为圆形,近侧端与远侧端的横断面则是后面扁平。股骨体背面有一纵嵴称粗线(linea aspera)。粗线分内侧唇与外侧唇。外侧唇向上延伸,到达大转子底部的部分粗糙称
臀肌粗隆(gluteal tuberosity)。
股骨远侧端向左右膨大,并向后弓曲,形成
内侧髁与外侧髁(medial and lateral condyle),在后面两髁之间有一深窝称髁间窝(intercondyle fossa)。在前方它们之间有一浅凹称髌面,与髌骨相接。每一个髁都有一个向侧方的突起称为外上髁与内上髁(lateral and medial epicondyle)。
股骨骨折:股骨骨折易发生于近侧端,远侧端较少见。股骨近侧端的骨折因年龄而异:儿童可以发生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青少年可发生骨骺移位;成年人可发生髋关节脱位;老年人易发生股骨头骨折。
对策:1、修复骨缺损尤其是压力侧的骨缺损: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除要求对骨折解剖复位外,还要求修复骨缺损,恢复骨的完整性,尤其是压力侧的骨缺损,即使小的骨缺损,也会导致骨不连的发生。
3、股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应避免负重,患肢功能锻炼应遵循早期肌肉舒缩和关节活动为主的原则。中期可扶拐练习行走,但仍不能负重,只有待X线片上出现连续骨痂时才能逐渐负重行走,一旦出现骨折部位疼痛,应立即复诊。如果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当骨折延迟愈合时,可将静力型固定远离骨折一端的交锁钉拔除,转变为动力型固定,以清除应力遮挡作用,并对骨折端产生生理应力,促进骨折愈合。